魏特林的共产主义思想及其对马克思的影响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言 | 第9-15页 |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 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2. 重点和难点 | 第14页 |
3.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一、魏特林的生平和思想的形成 | 第15-23页 |
(一) 魏特林的生平及其主要著作 | 第15-18页 |
1.困苦的成长经历 | 第15页 |
2.独立的理论活动家 | 第15-17页 |
3.理论的倒退 | 第17-18页 |
(二)魏特林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 第18-21页 |
1.魏特林空想共产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 第18-20页 |
2.魏特林空想共产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主观条件 | 第20-21页 |
(三)魏特林学说的理论渊源 | 第21-23页 |
1.魏特林和巴贝夫 | 第21-22页 |
2.魏特林与圣西门和傅立叶 | 第22-23页 |
二、魏特林的共产主义体系 | 第23-36页 |
(一)魏特林的社会历史观 | 第23-25页 |
1. 欲望观 | 第23-24页 |
2.进步观 | 第24-25页 |
(二)批判病态的资本主义制度 | 第25-30页 |
1.对社会病态产生根源的控诉 | 第25-26页 |
2. 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批判 | 第26-27页 |
3. 对资本主义的商业和金钱本质的揭发 | 第27-29页 |
4. 对资产阶级国家的批判 | 第29-30页 |
(三)未来社会改革的理想 | 第30-36页 |
1.未来社会系统的组织结构 | 第30-32页 |
2.未来社会系统的运行法则 | 第32-36页 |
三、马克思对魏特林思想的吸收与超越 | 第36-48页 |
(一)思想转变时期对魏特林思想的借鉴 | 第36-43页 |
1. 对无产阶级的认识问题 | 第37-39页 |
2. 异化劳动问题 | 第39-41页 |
3. 对待货币的态度 | 第41-42页 |
4. 对社会发展的判断 | 第42-43页 |
(二)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过程中对魏特林思想的参考 | 第43-48页 |
1. 暴力革命的问题 | 第43-45页 |
2. 过渡时期的理论 | 第45-46页 |
3. 国际主义思想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后记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