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贝氏体的TRIP效应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6-13页 |
·引言 | 第6页 |
·先进高强度钢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 第6-11页 |
·淬火&回火(Q&T)钢 | 第7-8页 |
·双相钢 | 第8页 |
·TRIP钢 | 第8-9页 |
·超级贝氏体钢 | 第9-11页 |
·超级贝氏体的超高强韧性的理论预测 | 第11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1-13页 |
第二章 材料制备和试验方法 | 第13-17页 |
·试验用钢的成分设计及冶炼 | 第13页 |
·样品制备 | 第13页 |
·微观组织观察与表征 | 第13-14页 |
·金相观察 | 第13-14页 |
·SEM观察 | 第14页 |
·TEM观察与电子衍射花样标定 | 第14页 |
·XRD检测 | 第14页 |
·残余奥氏体含量及其碳含量计算方法 | 第14-15页 |
·力学性能检测 | 第15-17页 |
·硬度试验 | 第15页 |
·冲击试验 | 第15-16页 |
·拉伸试验 | 第16-17页 |
第三章 试验用钢的TRIP效应研究 | 第17-47页 |
·TRIP效应简介 | 第17页 |
·超级贝氏体中TRIP效应产生的理论依据 | 第17-18页 |
·试验钢的TRIP效应研究 | 第18-47页 |
·获得超级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设计 | 第18-22页 |
·相变点的测定 | 第18-19页 |
·等温温度的确定 | 第19-21页 |
·等温时间的确定 | 第21-22页 |
·超级贝氏体的微观组织 | 第22-25页 |
·超级贝氏体的微观组织特点 | 第22-24页 |
·超级贝氏体的形成机制 | 第24-25页 |
·残余奥氏体热力学特点 | 第25-28页 |
·过冷奥氏体转变类型 | 第25-26页 |
·马氏体相变热力学 | 第26-27页 |
·残余奥氏体转变热力学 | 第27-28页 |
·试验钢的TRIP效应观察 | 第28-30页 |
·XRD检测 | 第28页 |
·TEM观察及衍射斑点标定 | 第28-30页 |
·试验用钢TRIP效应的影响因素 | 第30-47页 |
·超级贝氏体组织对TRIP效应的影响 | 第30-40页 |
·载荷大小及加载时间对TRIP效应的影响 | 第40-45页 |
·加载方式对TRIP效应的影响 | 第45-47页 |
第四章 试验用钢的TRIP效应对其强韧性的贡献 | 第47-52页 |
·试验钢的力学性能 | 第47-48页 |
·试样钢的拉伸性能 | 第47-48页 |
·试验钢的韧性 | 第48页 |
·试验钢的强化机制 | 第48-50页 |
·细晶强化 | 第48-49页 |
·固溶强化 | 第49页 |
·位错强化 | 第49-50页 |
·试验钢的TRIP效应对强韧性的贡献 | 第50-51页 |
·TRIP效应对强度的贡献 | 第50页 |
·TRIP效应对塑韧性的贡献 | 第50-51页 |
·残余奥氏体的其他效应对强韧性的贡献 | 第51-52页 |
·阻碍裂纹扩展(BCP)效应 | 第51页 |
·残余奥氏体吸收位错(DARA)效应 | 第51-52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作者简介 | 第61页 |
攻读硕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