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 ·纸回收利用的发展现状 | 第8-11页 |
| ·国内废纸回收利用现状 | 第8-9页 |
| ·废纸分类 | 第9页 |
| ·废旧瓦楞纸箱回用状况 | 第9-10页 |
| ·影响瓦楞原纸强度的因素 | 第10-11页 |
| ·瓦楞原纸增强剂的发展现状 | 第11-17页 |
| ·淀粉类增强剂 | 第11-12页 |
| ·聚丙烯酰胺类增强剂 | 第12-13页 |
| ·壳聚糖类增强剂 | 第13-16页 |
| ·共聚乳液型增强剂 | 第16页 |
| ·多元复合增强剂 | 第16页 |
| ·增湿强剂的种类 | 第16-17页 |
| ·增强剂的增强机理 | 第17页 |
| ·增干强机理 | 第17页 |
| ·增湿强机理 | 第17页 |
| ·助剂的助留助滤作用 | 第17-18页 |
| ·助留助滤机理 | 第17页 |
| ·常用的助留助滤剂 | 第17-18页 |
|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第18-19页 |
|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8页 |
|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18-19页 |
| 第二章CPAM-HPCS-PAE复合增强剂的制备 | 第19-27页 |
| ·实验部分 | 第19-20页 |
| ·实验原料及药品 | 第19页 |
| ·实验仪器 | 第19-20页 |
| ·实验方法 | 第20页 |
| ·CPAM-HPCS-PAE复合增强剂的制备 | 第20页 |
| ·浆料的准备 | 第20页 |
| ·纸样抄造及物理强度性能检测 | 第20页 |
| ·阳离子需求量的测定 | 第2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0-26页 |
| ·HPCS、CPAM、PAE质量比对CPAM-HPCS-PAE增强效果的影响 | 第20-24页 |
| ·交联剂用量对 CPAM-HPCS-PAE 增强效果的影响 | 第24-25页 |
| ·反应温度对CPAM-HPCS-PAE增强效果的影响 | 第25页 |
| ·反应时间对CPAM-HPCS-PAE增强效果的影响 | 第25-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三章CPAM-HPCS-PAE复合增强剂的应用研究 | 第27-37页 |
| ·实验部分 | 第27-28页 |
| ·实验原料与药品 | 第27页 |
| ·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 ·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 ·纤维筛分 | 第28页 |
| ·CPAM-HPCS-PAE复合增强剂及CPAM/HPCS/PAE混合物制备 | 第28页 |
| ·实验所用助剂性能检测 | 第28页 |
| ·纸样抄造及物理强度性能测定 | 第28页 |
| ·不同助剂助留助滤性能测定 | 第28-2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9-36页 |
| ·国产废纸与美废11~#各级纤维分布情况及成纸强度 | 第29-30页 |
| ·国产废纸与美废11~#配比对成纸强度影响 | 第30页 |
| ·CPAM-HPCS-PAE复合增强剂用量对纸张强度影响 | 第30-31页 |
| ·浆料pH变化对CPAM-HPCS-PAE复合增强剂增强效果影响 | 第31-32页 |
| ·CPAM-HPCS-PAE复合增强剂与其他增强剂增强效果对比 | 第32-33页 |
| ·CPAM-HPCS-PAE复合增强剂对白水循环影响 | 第33-35页 |
| ·不同助剂的助留助滤效果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四章CPAM-HPCS-PAE复合增强剂增强机理研究 | 第37-44页 |
| ·实验部分 | 第37-38页 |
| ·实验原料及药品 | 第37页 |
| ·实验仪器 | 第37页 |
| ·纸样抄造及物理强度检测 | 第37页 |
| ·浆料Zeta电位的检测 | 第37-38页 |
| ·纸张光散射系数测定 | 第38页 |
| ·红外光谱检测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3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8-42页 |
| ·CPAM-HPCS-PAE复合增强剂用量对浆料Zeta电位影响 | 第38-39页 |
| ·CPAM-HPCS-PAE复合增强剂对不同级分纤维成纸强度影响 | 第39页 |
| ·CPAM-HPCS-PAE复合增强剂用量对纤维间结合面积影响 | 第39-40页 |
| ·纸样的红外光谱及扫描电镜图分析 | 第40-42页 |
| ·CPAM-HPCS-PAE复合增强剂增强机理 | 第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44-46页 |
| ·主要结论 | 第44页 |
|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44页 |
| ·展望 | 第44-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