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前言 | 第9-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0-24页 |
| 1. 现代医学对UC的认识 | 第10-15页 |
| ·概述 | 第10页 |
| ·发病机制 | 第10-13页 |
| ·免疫因素 | 第10-12页 |
| ·环境因素 | 第12页 |
| ·遗传因素 | 第12-13页 |
| ·感染因素 | 第13页 |
| ·其它因素 | 第13页 |
| ·治疗方法 | 第13-15页 |
| ·药物治疗 | 第14-15页 |
| ·手术治疗 | 第15页 |
| ·补充和替代医学疗法 | 第15页 |
| ·其他 | 第15页 |
| 2. 祖国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第15-19页 |
| ·病名溯源 | 第15-16页 |
| ·病因病机 | 第16-17页 |
| ·辨证论治 | 第17-19页 |
| ·中医内治法 | 第17-18页 |
| ·中医外治法 | 第18-19页 |
| 3. 中药保留灌肠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 | 第19-24页 |
| ·中药保留灌肠历史溯源 | 第19页 |
| ·中药保留灌肠在UC治疗中的作用机理 | 第19-20页 |
| ·局部效应 | 第19-20页 |
| ·全身效应 | 第20页 |
| ·中药保留灌肠护理技术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 ·中药保留灌肠技术缺乏统一标准 | 第20页 |
| ·影响中药保留灌肠效果的相关因素 | 第20-23页 |
| ·展望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24-48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 2. 研究意义 | 第24页 |
|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4-33页 |
| ·研究对象 | 第24-29页 |
| ·随机和盲法 | 第29页 |
| ·伦理 | 第29页 |
| ·干预方法 | 第29-30页 |
| ·观察指标 | 第30-31页 |
| ·一般项目 | 第30页 |
| ·疗效性指标及评价标准 | 第30-31页 |
| ·安全性指标 | 第31页 |
| ·质量控制 | 第31页 |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1-32页 |
| ·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 4. 结果 | 第33-44页 |
| ·基线数据比较 | 第33-36页 |
| ·效果评价 | 第36-43页 |
| ·安全性评价 | 第43-44页 |
| 5. 讨论 | 第44-47页 |
| ·中医证型及用药分析 | 第44页 |
| ·中药保留灌肠技术要点改变对疗效的影响 | 第44-45页 |
| ·中药保留灌肠不同温度对患者的影响 | 第45页 |
| ·中药保留灌肠不同速度对患者的影响 | 第45-46页 |
| ·情绪与中药保留灌肠之间的潜在相互作用 | 第46-47页 |
| 6. 结论 | 第47页 |
| ·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蕴证患者灌肠温度37.0~38.9℃为宜 | 第47页 |
| ·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蕴证患者灌肠速度10~14ml/min为宜 | 第47页 |
| ·加强心理护理和疾病自我管理刻不容缓 | 第47页 |
| 7.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6页 |
| 缩略词表 | 第56-57页 |
| 知情同意书 | 第57-5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