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1-20页 |
1 中医学对大肠癌认识的文献研究 | 第11-15页 |
·病名考究 | 第11页 |
·病因病机 | 第11-13页 |
·大肠癌的中医治疗进展 | 第13-15页 |
·辨证论治 | 第13页 |
·中成药治疗 | 第13-14页 |
·针灸治疗 | 第14页 |
·其他外治法 | 第14-15页 |
2 现代医学对大肠癌的认识及研究 | 第15-18页 |
·大肠癌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第15页 |
·大肠癌的治疗进展 | 第15-18页 |
·外科手术 | 第15-16页 |
·化疗治疗 | 第16-17页 |
·放疗治疗 | 第17页 |
·其他治疗 | 第17-18页 |
3 中医与化疗相结合治疗大肠癌术后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0-29页 |
1 病例选择 | 第20-21页 |
·病例来源 | 第20页 |
·诊断标准 | 第20页 |
·病例纳入标准 | 第20页 |
·排除标准 | 第20-21页 |
·剔除或中止标准 | 第21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分组方法 | 第21页 |
·治疗方法 | 第21-22页 |
·化疗方案 | 第21页 |
·单纯化疗组 | 第21页 |
·中药+化疗治疗组 | 第21-22页 |
·合并用药 | 第22页 |
3 观察项目 | 第22-23页 |
·观测指标 | 第22页 |
·观察方法 | 第22页 |
·疗效评定标准 | 第22-23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23页 |
·统计分析软件 | 第23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3页 |
4 结果 | 第23-29页 |
·一般资料 | 第23-25页 |
·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比较情况 | 第23页 |
·肿瘤部位及病理类型 | 第23-24页 |
·两组患者治疗前临床症状积分、K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评估情况 | 第24页 |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症状积分情况 | 第24-25页 |
·对照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K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体重、各症状积分比较 | 第25-26页 |
·对照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K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体重比较 | 第25页 |
·对照组治疗前后各症状积分比较 | 第25-26页 |
·治疗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K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体重、各症状积分比较 | 第26页 |
·治疗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K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体重比较 | 第26页 |
·治疗组治疗前后各症状积分比较 | 第26页 |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K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体重、各症状积分比较 | 第26-27页 |
·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K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体重比较 | 第26-27页 |
·两组治疗后各症状积分比较 | 第27页 |
·两组化疗不良反应比较 | 第27-29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29-37页 |
1 疗效分析 | 第29-30页 |
·对临床症状的影响 | 第29页 |
·对生活质量影响 | 第29页 |
·对KPS影响 | 第29页 |
·对安全性的评价 | 第29-30页 |
2 大肠癌术后脾气亏虚、肠腑瘀热病机探讨 | 第30-32页 |
·脾气亏虚是大肠癌术后的根本病机 | 第30-31页 |
·肠癌术后,正气耗伤 | 第30页 |
·化疗之后,戕伤人体 | 第30-31页 |
·癌毒残留,损伤脾胃 | 第31页 |
·瘀热内阻是大肠癌术后病情发展关键 | 第31-32页 |
3 徐景藩治疗大肠癌术后经验 | 第32-33页 |
·健脾益气,通补兼施 | 第32页 |
·活血化瘀,贯穿始终 | 第32-33页 |
·喜用苡仁,消癥散结 | 第33页 |
·内服外用,提高疗效 | 第33页 |
4 徐氏参芪苡术汤组方探讨 | 第33-35页 |
5 参芪苡术汤可能的作用机理探讨 | 第35-36页 |
·抑杀肿瘤细胞,增强免疫功能 | 第35-36页 |
·提高生活质量,增强治疗信心 | 第36页 |
·延缓复发转移时间 | 第36页 |
6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第41-42页 |
附录 | 第42-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