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引言 | 第9-20页 |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国内外文献述评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技术路线、研究目的和可能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技术路线 | 第19页 |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0页 |
2 理论基础及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相关概念 | 第20-24页 |
·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顾客满意度理论 | 第21页 |
·公共物品理论 | 第21-22页 |
·生态价值理论 | 第22页 |
·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的相关概念及内容 | 第22-24页 |
·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实施的依据 | 第22-23页 |
·草原生态补机制概念 | 第23-24页 |
3 研究区域概况和样本基本特征 | 第24-29页 |
·新巴尔虎右旗自然、社会、经济、草原生态基本情况 | 第24-26页 |
·新巴尔虎右旗自然条件基本情况 | 第24-25页 |
·新巴尔虎右旗社会经济概况 | 第25页 |
·新巴尔虎右旗草原生态现状 | 第25-26页 |
·新巴尔虎右旗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实施现状 | 第26-28页 |
·牧户家庭经营情况 | 第28-29页 |
4 牧户对草原生态补奖机制满意度定性分析 | 第29-33页 |
·牧户对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的了解程度 | 第29-30页 |
·牧户对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的满意度 | 第30-32页 |
·牧户对草原生态补奖标准的满意度 | 第32页 |
·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的展望 | 第32-33页 |
5 牧户对草原生态补奖机制满意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33-44页 |
·问卷设计和数据来源 | 第33-35页 |
·问卷设计 | 第33-34页 |
·数据来源 | 第34-35页 |
·变量选取和研究框架 | 第35页 |
·变量选取 | 第35页 |
·研究框架 | 第35页 |
·研究假设和模型构建 | 第35-36页 |
·研究假设 | 第35-36页 |
·模型构建 | 第36页 |
·变量测度 | 第36-38页 |
·草原生态补奖机制满意度的logit回归模型估计 | 第38-40页 |
·草原生态补奖机制满意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40-44页 |
·显著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41-43页 |
·非显著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44页 |
·实证分析结论 | 第44页 |
6 对策建议 | 第44-47页 |
·进一步完善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 第44-45页 |
·注重相关配套措施的衔接是提高牧户满意度的有效途径 | 第45页 |
·实施因地而异的补奖标准,让补奖资金发挥其最大的效益 | 第45-46页 |
·加快转变牧民生产生活方式 | 第46页 |
·建立长效的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延长机制实施周期 | 第46页 |
·加强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的宣传和推广力度 | 第46-47页 |
·进一步加强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管理制度 | 第47页 |
7 本文研究不足之处和展望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