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桦木林植被生物量与碳贮量动态预测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引言 | 第10-11页 |
| 2 研究背景与基础条件 | 第11-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我国森林资源清查体系 | 第12-13页 |
| ·全国森林资源清查 | 第12页 |
| ·地方森林资源清查 | 第12-13页 |
| ·作业设计调查 | 第13页 |
| ·内蒙古森林清查发展历程 | 第13-14页 |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4页 |
| ·森林资源预测方法综述 | 第14-15页 |
| ·回归分析 | 第14页 |
| ·人工神经网络 | 第14页 |
| ·滤波分析 | 第14页 |
| ·转移概率矩阵 | 第14-15页 |
| ·灰色系统 | 第15页 |
| ·森林生物量与碳计量方法综述 | 第15-24页 |
| ·基于森林现存的计量方法 | 第15-20页 |
| ·基于通量的碳计量 | 第20-22页 |
| ·第一性生产力模型 | 第22-24页 |
| 4 研究方法 | 第24-42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24-27页 |
| ·地理位置 | 第24-25页 |
| ·气候条件 | 第25页 |
| ·森林资源概况 | 第25-26页 |
| ·桦木概况 | 第26-27页 |
| ·研究方法 | 第27-30页 |
| ·研究目标 | 第27页 |
| ·研究主要内容 | 第27-28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 ·数据来源 | 第29-30页 |
| ·调查实验方法 | 第30-33页 |
| ·标准地设置 | 第31-32页 |
| ·样地调查 | 第32页 |
| ·碳贮量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 ·内蒙古桦木动态预测方法 | 第33-41页 |
| ·灰色预测模型 | 第34-38页 |
| ·相容性预测模型 | 第38-41页 |
| ·桦木林植被碳贮量核算方法 | 第41页 |
| ·林分碳贮量 | 第41页 |
| ·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 | 第41页 |
| ·生物量与碳贮量预测 | 第41-42页 |
| 5 结果分析 | 第42-65页 |
| ·桦木林面积、蓄积动态预测 | 第42-51页 |
| ·桦木面积动态预测 | 第42-48页 |
| ·桦木蓄积动态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 ·桦木林分生物量 | 第51-58页 |
| ·林分生物量分布 | 第51-53页 |
| ·植被层生物量分布影响因素 | 第53-55页 |
| ·乔木层生物量分布 | 第55-56页 |
| ·地上地下生物量分布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 | 第58-61页 |
| ·传统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 | 第58-59页 |
| ·转换因子连续函数形式探讨 | 第59-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桦木林分含碳率 | 第61-64页 |
| ·植被层组份含碳率 | 第61-63页 |
| ·植被层平均含碳率 | 第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桦木生物量与碳贮量预测 | 第64-65页 |
| ·预测结果 | 第64-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页 |
| 6 讨论与结论 | 第65-68页 |
| ·讨论 | 第65-66页 |
| ·结论 | 第66-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6页 |
| 作者简介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