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中历史文化名村文化景观保护研究--以“碧山村”为例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9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 第9-10页 |
·历史文化名村文化景观面临的挑战 | 第10-11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页 |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14页 |
·课题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2 乡村建设理论与历史文化名村文化景观的保护 | 第16-31页 |
·乡村建设与当前乡村建设概述 | 第16-18页 |
·乡村建设理念的兴起与发展 | 第16-17页 |
·乡村建设与当前乡村建设理论对比分析 | 第17页 |
·乡村建设概念的现代运用 | 第17-18页 |
·历史文化名村文化景观概述 | 第18-19页 |
·历史文化名村概念 | 第18-19页 |
·文化景观概念的萌芽与社会基础 | 第19页 |
·历史文化名村文化景观构成要素分析 | 第19-29页 |
·显性文化景观要素分析 | 第20-28页 |
·隐性文化景观要素分析 | 第28-29页 |
·乡村建设与历史文化名村文化景观联系 | 第29-30页 |
·乡村建设背景下历史文化名村文化景观面临的挑战 | 第29页 |
·乡村建设对历史文化名村文化景观保护的局限性 | 第29-30页 |
·乡村建设中的直接参与者 | 第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徽州碧山村文化景观的保护设计 | 第31-41页 |
·徽州古村落文化景观保护规划概况 | 第31-33页 |
·徽州区域范围界定及概况 | 第31页 |
·徽州古村落文化景观研究现状 | 第31-32页 |
·徽州古村落保护设计价值分析 | 第32-33页 |
·乡村建设背景下的“碧山共同体计划” | 第33-35页 |
·碧山村概况 | 第33-34页 |
·“碧山计划”成果及影响 | 第34页 |
·碧山村景观保护设计SWOT分析 | 第34-35页 |
·碧山村文化景观显性要素分析 | 第35-38页 |
·人居生态环境 | 第35-36页 |
·规划格局景观 | 第36页 |
·空间意向景观 | 第36-37页 |
·民居现状景观 | 第37-38页 |
·碧山村文化景观隐性要素分析 | 第38-40页 |
·生产生活方式 | 第38-39页 |
·手工艺特色 | 第39-40页 |
·名人轶事 | 第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碧山村文化景观保护设计策略 | 第41-54页 |
·碧山村文化景观保护设计原则 | 第41-42页 |
·保护自然生态的可持续性 | 第41页 |
·维护环境的整体性与独特性 | 第41页 |
·传承与共生协调发展原则 | 第41页 |
·保护与发展动态延续性原则 | 第41-42页 |
·碧山村文化景观保护设计策略 | 第42-53页 |
·人居生态环境区域链接保护 | 第42-43页 |
·规划科学道路与公共设施 | 第43-45页 |
·优化公共空间景观 | 第45-47页 |
·建构筑物保护与功能创新 | 第47-52页 |
·民艺复兴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5 历史文化名村文化景观保护设计普适性原则与策略 | 第54-60页 |
·历史文化名村文化景观的保护设计原则 | 第54-55页 |
·生态宜居原则 | 第54页 |
·整体风貌延续性原则 | 第54页 |
·保护历史文化氛围原则 | 第54-55页 |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55页 |
·允许适当文化变迁原则 | 第55页 |
·历史文化名村文化景观的保护设计策略 | 第55-59页 |
·整体人居环境的综合考虑 | 第55-56页 |
·自然生态链的可持续保护 | 第56页 |
·村落规划风貌的有机演进 | 第56-57页 |
·村落公共空间变化 | 第57-58页 |
·建构筑物修缮与功能复苏设计 | 第58页 |
·融入隐性文化景观要素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0页 |
·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 | 第65-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