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章 选题意义与概念界定 | 第14-31页 |
第一节 选题意义、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 第14-23页 |
一、该选题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二、该选题的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一)西方学者关于政党与民主关系的理论 | 第15-16页 |
(二)国内关于民主执政问题的研究 | 第16-21页 |
(三)简要评析 | 第21-22页 |
三、研究的方法和创新 | 第22-23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2页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对民主执政的基本界定 | 第23-31页 |
一、民主的理论 | 第23-26页 |
(一)民主的含义 | 第23-24页 |
(二)西方的民主理论鉴析 | 第24-26页 |
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执政 | 第26-31页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和优势 | 第26-27页 |
(二)中共民主政治的理念 | 第27-28页 |
(三)中共民主执政办法 | 第28-29页 |
(四)中共民主执政的制度建设 | 第29-30页 |
(五)中共民主执政的机制与原则 | 第30-31页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历史探索 | 第31-80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主思想及其实践 | 第31-42页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主的理论和实践 | 第31-35页 |
(一)人民当家作主是民主的核心 | 第31-32页 |
(二)民主首先是一种国家制度 | 第32-33页 |
(三)无产阶级政党内要实行民主 | 第33-34页 |
(四)民主的最高境界是人的全面发展 | 第34-35页 |
二、巴黎公社建立民主政权的实践和经验 | 第35-37页 |
三、列宁关于民主和民主执政的理论和实践 | 第37-42页 |
(一)关于国家民主与社会民主的思想 | 第38-39页 |
(二)关于党内民主的思想 | 第39-40页 |
(三)关于对苏维埃和党进行监督的思想 | 第40-42页 |
第二节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民主执政的思想和实践 | 第42-60页 |
一、土地革命时期中共民主执政的探索 | 第42-49页 |
(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党民主执政的探索与实践 | 第42-45页 |
(二)中央革命根据地时期党对民主执政的探索 | 第45-49页 |
二、抗战时期党民主执政的思想和探索 | 第49-60页 |
(一)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 | 第49-50页 |
(二)实行民主选举 | 第50-52页 |
(三)实行民主监督与法治建设 | 第52-53页 |
(四)保证人民群众的各项权利 | 第53-60页 |
第三节 全国执政后中共对民主执政新路的曲折探索 | 第60-71页 |
一、建国初期党民主执政的实践经验 | 第61-67页 |
(一)实行人民民主的国体和政体 | 第61-62页 |
(二)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第62-65页 |
(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 | 第65-67页 |
二、1956-1978 年党对民主执政新路探索的严重挫折 | 第67-71页 |
(一)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形成 | 第67-68页 |
(二)走向个人专断 | 第68-69页 |
(三)民主执政的重大挫折与倒退 | 第69-70页 |
(四)法治建设的停滞 | 第70-71页 |
第四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民主执政的探索 | 第71-80页 |
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 第72-77页 |
(一)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 第72-74页 |
(二)规范党政关系,加强党的战斗力 | 第74页 |
(三)民主选举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完善 | 第74-75页 |
(四)民主监督的恢复和重建 | 第75-76页 |
(五)平反冤假错案,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 第76-77页 |
二、依法治国方略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确立 | 第77-78页 |
三、“三个执政”的提出及其重大意义 | 第78-80页 |
第三章 中共民主执政的基本现状 | 第80-92页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党在民主执政方面取得的成就 | 第80-88页 |
一、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不断进步 | 第80-81页 |
二、基层民主不断发展 | 第81-82页 |
三、党内民主不断推进 | 第82-83页 |
四、用人民主不断扩大 | 第83-85页 |
(一)不断完善公务员制度 | 第83-84页 |
(二)广泛实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 | 第84-85页 |
五、依法治国有序推进 | 第85-86页 |
六、人权事业持续发展 | 第86-87页 |
七、不断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 第87-88页 |
第二节 中共民主执政存在的问题 | 第88-92页 |
一、党政不分、以党代政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 第88页 |
二、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程度较低 | 第88-89页 |
三、民主监督有待加强 | 第89页 |
四、党内“潜规则”对民主执政的影响较大 | 第89-90页 |
五、领导干部民主意识淡薄,民主执政能力偏低 | 第90-92页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路径 | 第92-141页 |
第一节 中共民主执政的现实条件和基本原则 | 第92-99页 |
一、民主执政的现实条件 | 第92-96页 |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 | 第92-93页 |
(二)人民群众的民主参与意识逐步增强 | 第93-94页 |
(三)党的执政党思维逐步增强 | 第94-95页 |
(四)依法治国的理念逐步成熟 | 第95-96页 |
二、民主执政的原则要求 | 第96-99页 |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的原则 | 第96页 |
(二)坚持要从国情出发,也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的原则 | 第96-97页 |
(三)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原则 | 第97-98页 |
(四)坚持民主公开原则 | 第98页 |
(五)坚持积极稳步推进原则 | 第98-99页 |
第二节 民主执政的核心是国家民主 | 第99-109页 |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 | 第99-102页 |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 第99-101页 |
(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第101-102页 |
二、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 第102-106页 |
(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第102-103页 |
(二)完善人大工作机制 | 第103-104页 |
(三)加强人大常委会同人大代表的联系 | 第104-106页 |
三、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 第106-109页 |
(一)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 | 第106-107页 |
(二)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 | 第107-108页 |
(三)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 | 第108-109页 |
第三节 民主执政的基础是基层民主建设 | 第109-121页 |
一、完善基层民主制度的意义 | 第109-110页 |
二、基层民主的内涵 | 第110页 |
三、基层民主建设的主要形式 | 第110-121页 |
(一)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 第110-114页 |
(二)城市基层民主建设 | 第114-117页 |
(三)企事业基层民主建设 | 第117-121页 |
第四节 民主执政的基础是党内民主建设 | 第121-134页 |
一、党自身情况变化的要求 | 第122-123页 |
二、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 | 第123页 |
三、保障党员主体地位 | 第123-125页 |
四、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 | 第125-127页 |
五、完善党内选举制度 | 第127-130页 |
(一)完善党内选举制度 | 第128-129页 |
(二)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 | 第129-130页 |
六、扩大党内基层民主 | 第130-132页 |
七、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民主执政骨干队伍 | 第132-134页 |
(一)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 第132-133页 |
(二)打破干部部门化,拓宽选人视野和渠道 | 第133页 |
(三)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打破体制壁垒 | 第133-134页 |
第五节 积极培养民主执政相关要素 | 第134-141页 |
一、民主执政与合格政治公民培育 | 第135页 |
二、民主执政与我国社会组织发展 | 第135-136页 |
三、民主执政与网络民主 | 第136-138页 |
四、民主执政与执政文化建设 | 第138-141页 |
结束语 | 第141-143页 |
参考书目 | 第143-148页 |
后记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