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测绘学论文--大地测量学论文--卫星大地测量与空间大地测量论文--全球定位系统(GPS)论文

基于CORS建立与维持区域坐标参考框架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论文创新点第1-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3页
目录第13-16页
图索引第16-18页
表索引第18-1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33页
   ·引言第19-20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0-30页
     ·国际地球参考框架第20-21页
     ·典型区域CORS参考框架第21-26页
       ·欧洲参考框架第21-24页
       ·北美参考框架第24-26页
       ·新西兰动力大地基准第26页
     ·中国区域参考框架第26-27页
     ·参考框架的维持手段第27-30页
       ·GPS坐标时间序列噪声模型第28页
       ·虚假非线性位移对GPS基准站的影响第28-30页
       ·环境负载造成的GPS基准站非线性位移第30页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第30-33页
     ·本文研究目的第30-31页
     ·本文主要内容第31-33页
第二章 建立与维持区域坐标参考框架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第33-47页
   ·引言第33页
   ·CORS 概述第33-35页
   ·基于CORS建立区域坐标参考框架第35-36页
   ·区域参考框架维持第36-40页
     ·建立区域参考框架的线性模型局限性第36-37页
     ·顾及基准站非线性变化的速度模型建立第37-38页
     ·不同类型非线性变化的分析第38-40页
   ·地心坐标参考框架的现状第40-45页
     ·PZ-90第41-42页
     ·伽利略地球参考框架第42页
     ·南美洲参考框架第42-43页
     ·非洲参考框架ARREF第43-44页
     ·COMPASS地球参考框架CTRF第44页
     ·我国周边国家大地坐标系第44-45页
   ·顾及非线性变化的区域参考框架建立与维持第45-47页
第三章 独立坐标系的建立和基于CORS的实时无缝数据服务第47-61页
   ·引言第47页
   ·基于CGCS2000和数字地面模型(DEM)构建独立坐标系第47-54页
     ·问题的提出第47-48页
     ·基于CGCS2000和数字地面模型DEM构建独立坐标系的方法第48-49页
     ·独立坐标系建立流程第49-54页
   ·坐标自动、实时统一转换方法第54-61页
     ·不同坐标系之间的转换方法第54-55页
     ·基于CORS的自动分区坐标转换方法第55-59页
     ·坐标转换参数的保密及实时无缝对接第59-61页
第四章 顾及非线性变化的区域坐标参考框架的维持方法第61-81页
   ·引言第61-62页
   ·顾及非线性变化的区域坐标参考框架维持第62-63页
   ·GNSS技术性系统误差影响第63-78页
     ·对流层模型的影响分析第63-69页
       ·对流层延迟投影函数第63-65页
       ·不同对流层投影函数对区域基准的影响算例第65-69页
     ·高阶电离层延迟对我国坐标时间序列的影响第69-72页
       ·高阶电离层延迟造成的IGS基准站运动特征第69页
       ·高阶电离层延迟对中国区域基准站的速度影响第69-70页
       ·高阶电离层延迟对坐标时间序列WRMS的影响分析第70-72页
     ·S1-S2大气潮汐对我国坐标时间序列的影响分析第72-78页
       ·年周期振幅变化的比较分析第72-74页
       ·年周期相位变化的比较分析第74-75页
       ·N、E、U方向速度值的变化比较分析第75-76页
       ·S1-S2大气潮汐改正对坐标时间序列RMS的影响分析第76-78页
   ·环境负载效应的影响第78-81页
     ·采用数据及评价指标第78-79页
     ·环境负载位移时间序列RMS分布第79-80页
     ·环境负载对GPS坐标时间序列WRMS的影响分析第80-81页
第五章 武汉坐标参考框架的建立与维持第81-105页
   ·引言第81-82页
   ·基于WHCORS的武汉市坐标参考框架的建立第82-91页
     ·WHCORS的建立第82-86页
       ·WHCORS网空间布局简述第83-85页
       ·WHCORS系统组成第85-86页
     ·高精度GPS控制网第86-87页
     ·武汉市坐标参考框架的确定第87-91页
       ·基线解算第88页
       ·ITRF框架下网平差第88-90页
       ·平面直角坐标系下的网平差第90-91页
   ·武汉市坐标参考框架的统一第91-92页
   ·基于CORS的武汉市坐标参考框架的维持第92-94页
   ·技术性系统误差对WHCORS的影响第94-105页
     ·对流层投影模型对WHCORS的影响第94-96页
     ·高阶电离层延迟对WHCORS的影响第96-99页
       ·高阶电离层延迟对WHCORS坐标时间序列的影响第96-97页
       ·高阶电离层延迟对WHCORS坐标时间序列WRMS的影响分析第97-99页
     ·S1-S2大气潮汐对WHCORS坐标时间序列的影响分析第99-105页
       ·WHCORS年周期振幅变化的比较分析第99-100页
       ·WHCORS年周期相位变化的比较分析第100-102页
       ·WHCORS基准站N、E、U方向速度值的变化比较分析第102-103页
       ·S1-S2大气潮汐改正对WHCORS坐标时间序列RMS的影响分析第103-105页
第六章 利用CORS数据分析武汉区域地壳运动第105-121页
   ·引言第105-106页
   ·欧拉参数建立模型第106-107页
   ·应变场分析第107-121页
     ·测站选用标准第109-110页
     ·中国区域水平和垂直速度场确定及分析第110-112页
     ·欧拉参数计算及比较分析第112-113页
     ·武汉区域水平速度场分析第113-114页
     ·武汉区域应变分析第114-116页
     ·武汉区域垂直速度场分析第116-121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21-125页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121-123页
   ·研究展望第123-12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工作第125-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39页
致谢第139-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基GNSS探测2D/3D大气水汽分布技术研究
下一篇:基于变异函数和数据场的高分遥感影像空间结构特征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