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万州城区滑坡灾害风险评价
作者简介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7页 |
第一章 绪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1.1 立题依据及背景 | 第17-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滑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遥感技术在滑坡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GIS技术在滑坡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 第20页 |
·人类工程活动与滑坡的关系研究 | 第20-21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页 |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滑坡风险评估理论基础、基本概念和体系 | 第23-27页 |
§2.1 滑坡风险评估基本理论 | 第23-24页 |
§2.2 滑坡风险相关术语与定义 | 第24-26页 |
§2.3 滑坡灾害风险管理的基本体系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区域滑坡灾害风险评估的技术流程与方法 | 第27-33页 |
§3.1 滑坡编录与制图 | 第27-28页 |
§3.2 滑坡易发性评价 | 第28-29页 |
·评价单元划分 | 第28页 |
·易发性评价方法 | 第28-29页 |
·易发性评价流程 | 第29页 |
§3.3 滑坡危险性评价 | 第29-31页 |
·滑坡频率分析 | 第29-30页 |
·滑坡强度分析 | 第30-31页 |
§3.4 滑坡灾害风险评估 | 第31-33页 |
·承灾体的调查与识别 | 第31页 |
·承灾体易损性分析 | 第31-32页 |
·滑坡到达承灾体的概率 | 第32页 |
·承灾体的时空概率 | 第32页 |
·滑坡灾害风险估算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单体滑坡灾害风险评估 | 第33-45页 |
§4.1 需求分析 | 第34页 |
§4.2 滑坡危险性分析 | 第34-36页 |
·滑坡稳定性分析 | 第34页 |
·滑坡破坏概率分析 | 第34-35页 |
·滑坡滑动特征分析 | 第35-36页 |
§4.3 滑坡承灾体易损性分析 | 第36-43页 |
·承灾体调查和价值估算 | 第36-37页 |
·承灾体易损性分析 | 第37-43页 |
§4.4 滑坡灾害风险估算 | 第43-45页 |
·滑坡变形阶段 | 第43页 |
·滑坡失稳阶段 | 第43-45页 |
第五章 万州城区滑坡灾害危险性分析 | 第45-114页 |
§5.1 研究区概述 | 第45-54页 |
·地理位置及交通 | 第45页 |
·水文气象 | 第45-47页 |
·地形地貌 | 第47-48页 |
·地层岩性 | 第48-50页 |
·地质构造 | 第50-51页 |
·地震及新构造运动 | 第51页 |
·滑坡类型及特征 | 第51-54页 |
§5.2 滑坡影响因素特征分析 | 第54-61页 |
·降雨特征分布 | 第54-57页 |
·库水位变动特征 | 第57-58页 |
·地震的影响 | 第58页 |
·人类工程活动 | 第58-61页 |
§5.3 典型滑坡危险性分析 | 第61-82页 |
·塘角村1号滑坡 | 第61-69页 |
·山湾堰塘滑坡群 | 第69-82页 |
§5.4 万州城区滑坡危险性区划 | 第82-114页 |
·滑坡易发性(敏感性)区划 | 第82-99页 |
·滑坡危险性区划 | 第99-114页 |
第六章 万州城区滑坡灾害风险评估 | 第114-137页 |
§6.1 承灾体识别与价值评估 | 第114-121页 |
·典型滑坡承灾体调查 | 第114-120页 |
·万州城区承灾体识别与评估 | 第120-121页 |
§6.2 滑坡承灾体易损性分析 | 第121-127页 |
·塘角村1号滑坡 | 第122-125页 |
·山湾堰塘滑坡群 | 第125-127页 |
§6.3 万州城区滑坡灾害风险评价 | 第127-137页 |
·基岩滑坡灾害风险评价 | 第127-130页 |
·危岩灾害风险评价 | 第130-134页 |
·浅层变形体和堆积层滑坡灾害风险评价 | 第134-135页 |
·万州城区滑坡灾害风险评价 | 第135-13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7-140页 |
§7.1 结论 | 第137-139页 |
§7.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139-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