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前言 | 第13-16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24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患者要求 | 第16-1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0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实验仪器 | 第17页 |
·检查方法 | 第17-20页 |
3 影像评价及判断标准 | 第20-21页 |
4 数据处理 | 第21-23页 |
·DTI 数据处理 | 第21页 |
·BOLD-fMRI 数据处理 | 第21-23页 |
5 统计方法 | 第23-24页 |
结果 | 第24-29页 |
1. DWI 信号的变化 | 第24页 |
2. DTI 成像结果 | 第24-26页 |
·正常对照组左右侧 FA、ADC 值比较 | 第24页 |
·脑梗塞患者患侧 ADC 值与对侧比较以及不同时期间的比较 | 第24页 |
·脑梗塞患者患侧 FA 值与对侧比较以及不同时期间的比较 | 第24-25页 |
·脑梗塞患者不同时期脑白质纤维束的比较 | 第25-26页 |
3. BOLD-fMRI 成像结果 | 第26-29页 |
·A 组脑梗塞患者与对照组 ReHo 差异 | 第26-27页 |
·B 组脑梗塞患者急性期与对照组 ReHo 差异 | 第27页 |
·B 组脑梗塞患者亚急性期与对照组 ReHo 差异 | 第27-28页 |
·B 组脑梗塞患者慢性期与对照组 ReHo 差异 | 第28页 |
·不同时期的纵向脑区变化 | 第28-29页 |
讨论 | 第29-40页 |
1. DWI 对评价脑梗塞预后的价值 | 第29-30页 |
2. DTI 基本原理 | 第30-35页 |
·缺血性脑梗塞 ADC 值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规律及其病理生理机制 | 第31-32页 |
·缺血性脑梗塞 FA 值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规律及其病理生理机制 | 第32-34页 |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tractography,DTT) | 第34-35页 |
3. BOLD-fMRI | 第35-40页 |
·运动传导通路 | 第35页 |
·静息态大脑皮层初级运动皮层、颞上回、缘上回是缺血性脑梗塞的重要代偿区域 | 第35-37页 |
·基底节区是重要的运动整合中枢 | 第37页 |
·小脑是躯体运动重要的协调中枢 | 第37-38页 |
·、默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 | 第38页 |
·纵向评估缺血性脑梗塞后运动皮质功能重组的变化特征 | 第38-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9页 |
综述 | 第4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附录 | 第61-67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