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缩写词的中英文对照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Summary | 第6-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影响绵羊繁殖性状的因素 | 第11-12页 |
·遗传 | 第11页 |
·营养 | 第11页 |
·温度 | 第11页 |
·年龄 | 第11-12页 |
·绵羊产羔数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FecB 基因 | 第12页 |
·骨形态发生蛋白 15 基因(BMP15) | 第12-13页 |
·促黄体素(LH) | 第13-14页 |
·促卵泡素受体(FSHR) | 第14-15页 |
·动物多基因聚合育种的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多基因聚合的概念及发展背景 | 第15-16页 |
·基因聚合的途径 | 第16-17页 |
·传统杂交方法 | 第16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 | 第16-17页 |
·基因聚合在动物中的应用 | 第17-20页 |
·羊的多基因聚合育种 | 第17-18页 |
·猪的多基因聚合育种 | 第18-19页 |
·鸡的多基因聚合育种 | 第19页 |
·牛的多基因聚合育种 | 第19-20页 |
·基因聚合育种所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 第20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8页 |
·试验材料 | 第21-25页 |
·试验群体的建立 | 第21页 |
·仪器设备 | 第21-22页 |
·主要试剂 | 第22-23页 |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23-25页 |
·主要分子生物学软件 | 第25页 |
·主要网址及数据库 | 第25页 |
·试验方法 | 第25-27页 |
·基因组 DNA 制备方法 | 第25-26页 |
·目的基因 PCR 扩增 | 第26-27页 |
·引物设计 | 第26页 |
·候选基因 SNPs 检测 | 第26-27页 |
·候选基因性状关联分析 | 第27-28页 |
·单基因效应关联分析 | 第27页 |
·多个基因合并效应分析 | 第27-28页 |
·基因互作效应分析 | 第28页 |
3 实验结果 | 第28-43页 |
·试验群体结构和产羔数性状表型值分布 | 第28-29页 |
·绵羊血液 DNA 的提取 | 第29页 |
·候选基因 SNPs 的 PCR-RFLP 酶切分型 | 第29-32页 |
·FecB 基因 | 第29-30页 |
·BMP15 基因 | 第30页 |
·LHβ基因 | 第30-31页 |
·FSHR 基因 | 第31-32页 |
·候选基因 SNP 位点与产羔数关联分析 | 第32页 |
·候选基因对不同品种产羔数的影响 | 第32-34页 |
·候选基因对小尾寒羊产羔数的影响 | 第32-33页 |
·候选基因对湖羊产羔数的影响 | 第33-34页 |
·多基因合并效应分析 | 第34-38页 |
·双基因联合效应分析 | 第34-37页 |
·三基因联合效应分析 | 第37-38页 |
·基因互作效应分析 | 第38-43页 |
·双基因互作效应分析 | 第38-41页 |
·三基因互作效应分析 | 第41-43页 |
4 讨论 | 第43-48页 |
·目标性状的选择 | 第43页 |
·绵羊繁殖性状候选基因的单基因效应分析 | 第43-45页 |
·FecB 基因 | 第43页 |
·BMP15 基因 | 第43-44页 |
·FSHR 基因 | 第44-45页 |
·绵羊繁殖性状候选基因在不同品种中效应分析 | 第45-46页 |
·绵羊繁殖性状候选基因多基因效应分析 | 第46-47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47-48页 |
5 小结 | 第48-50页 |
·本研究获得的结果 | 第48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特色 | 第48-49页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进一步值得研究的工作 | 第49-50页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49页 |
·进一步值得开展的工作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个人简介 | 第60-61页 |
导师简介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