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8-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1.中医认识抑郁状态的历史沿革 | 第10-11页 |
2.中医治疗郁病的主治方法 | 第11-12页 |
·内服汤药 | 第11页 |
·内服成药 | 第11-12页 |
·针灸治疗 | 第12页 |
·其他疗法 | 第12页 |
3.近年来针刺治疗抑郁症概况 | 第12-16页 |
·体针的治疗进展 | 第12-13页 |
·电针的治疗进展 | 第13-14页 |
·针药结合的治疗进展 | 第14页 |
·腹针的治疗进展 | 第14-15页 |
·针刺配合呼吸 | 第15-16页 |
4.小结 | 第16-17页 |
临床研究 | 第17-31页 |
1.观察对象 | 第17-19页 |
·病例来源 | 第17页 |
·临床研究标准 | 第17-18页 |
·入选标准 | 第18页 |
·排除标准 | 第18-19页 |
2.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分组 | 第19页 |
·治疗方法 | 第19-20页 |
3.观测指标 | 第20-21页 |
·疗效性观察 | 第20页 |
·不良反应观测使用 TESS 副反应量表进行统计分析 | 第20-21页 |
4.疗效判定标准 | 第21页 |
·以 HAMD 减分率观察判断疗效 | 第21页 |
·经治疗前后的《中医诊疗肝郁脾虚证抑郁状态临床观察表》疗效评分进行计算判断中医疗效指数 | 第21页 |
5.统计方法 | 第21页 |
6.结果 | 第21-31页 |
·临床资料 | 第21-23页 |
·治疗结果 | 第23-28页 |
·疗效分析 | 第28-31页 |
讨论 | 第31-33页 |
1.疏肝解郁化痰法治疗抑郁状态(肝郁脾虚型)有明确疗效 | 第31页 |
2.针刺的选穴、手法 | 第31页 |
3.展望 | 第31-33页 |
结语 | 第33-34页 |
致谢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