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血证证治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唐代及其之前关于血证的研究 | 第9-17页 |
1 秦汉 | 第9-12页 |
·《五十二病方》 | 第9页 |
·内伤出血 | 第9页 |
·外伤出血 | 第9页 |
·《武威汉代医简》 | 第9-10页 |
·瘀血 | 第9-10页 |
·内伤出血 | 第10页 |
·外伤出血 | 第10页 |
·《内经》 | 第10-11页 |
·出血 | 第10-11页 |
·瘀血 | 第11页 |
·《神农本草经》 | 第11-12页 |
·上经 | 第11页 |
·中经 | 第11-12页 |
·下经 | 第12页 |
2 晋朝 | 第12-14页 |
·《肘后备急方》 | 第12-13页 |
·出血 | 第12-13页 |
·瘀血 | 第13页 |
·《脉经》 | 第13-14页 |
·脉证 | 第13-14页 |
·治疗 | 第14页 |
3 隋唐 | 第14-15页 |
·《诸病源侯论》 | 第14-15页 |
·《备急千金要方》 | 第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7页 |
前言 | 第17-18页 |
1 血证、治禁解读 | 第18-40页 |
·血证 | 第18-34页 |
·衄血 | 第18-22页 |
·表阳郁遏,壅破血络 | 第18-19页 |
·风火相结,灼伤血络 | 第19页 |
·阳明邪热,迫血妄行 | 第19-20页 |
·心火亢盛,迫血妄行 | 第20页 |
·阴阳俱虚,强汗动血 | 第20-21页 |
·阴阳失衡,虚火伤络 | 第21-22页 |
·吐血 | 第22-23页 |
·湿热蕴胃,热灼胃络 | 第22页 |
·火热炽盛,胃络受损 | 第22页 |
·中气虚寒,气不摄血 | 第22-23页 |
·唾血 | 第23-24页 |
·上热下寒,阴虚阳郁 | 第23页 |
·疫毒入血 | 第23-24页 |
·下血 | 第24-28页 |
·邪热入里,灼伤血络 | 第24页 |
·邪热入里,与瘀相结 | 第24-25页 |
·阴虚内热,迫血妄行 | 第25页 |
·厥阴阳复,热邪下迫 | 第25-26页 |
·湿热入血 | 第26-27页 |
·湿热夹瘀 | 第27页 |
·下焦虚寒,统摄无权 | 第27-28页 |
·漏下 | 第28-29页 |
·瘀阻胞宫 | 第28页 |
·冲任虚寒 | 第28-29页 |
·其他出血证条文 | 第29页 |
·瘀血 | 第29-34页 |
·瘀热互结 | 第29-30页 |
·湿热致瘀 | 第30-31页 |
·风邪致瘀 | 第31页 |
·久病体虚,血脉瘀阻 | 第31-32页 |
·产后破血,血留未尽 | 第32页 |
·寒凝致瘀 | 第32-33页 |
·血水互结 | 第33页 |
·干血停着 | 第33页 |
·痰饮致瘀 | 第33-34页 |
·疫毒致瘀 | 第34页 |
·外伤致瘀 | 第34页 |
·治禁 | 第34-37页 |
·禁汗 | 第34-35页 |
·禁下 | 第35-36页 |
·禁吐 | 第36页 |
·禁火 | 第36-37页 |
·相关问题的探讨 | 第37-40页 |
·“发黄”可属瘀血的诊断症状 | 第37-39页 |
·下血、便血的具体部位 | 第39-40页 |
2 血证治法 | 第40-48页 |
·止血法 | 第40-44页 |
·发越郁阳 | 第41页 |
·清热泻火 | 第41页 |
·温补脾胃,调和阴阳 | 第41-42页 |
·温中收涩 | 第42页 |
·温补冲任 | 第42页 |
·温阳养血 | 第42-43页 |
·利湿排脓 | 第43页 |
·祛瘀泻热 | 第43页 |
·针刺泻热 | 第43-44页 |
·活血法 | 第44-48页 |
·解毒理血 | 第44页 |
·利水破血 | 第44-45页 |
·温经祛瘀 | 第45页 |
·化痰补虚 | 第45页 |
·益气通阳 | 第45-46页 |
·缓中补虚 | 第46页 |
·行气活血 | 第46页 |
·活血止血 | 第46页 |
·祛风活血 | 第46页 |
·润燥消瘀 | 第46-47页 |
·渗湿消瘀 | 第47页 |
·活血通经 | 第47页 |
·利湿清热 | 第47页 |
·针刺行气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1.病机特点 | 第48页 |
2.治法特点 | 第48-49页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 | 第52-53页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个人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