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 ·研究问题与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对象与范围 | 第1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和居住街廓形态相关综述 | 第13-29页 |
| ·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 | 第13-22页 |
| ·控制性详细规划 | 第13-14页 |
| 一、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定义与内涵 | 第13页 |
|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 第13-14页 |
| 三、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产生背景和发展 | 第14页 |
| ·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 | 第14-18页 |
| 一、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内容、分类及关键指标提取 | 第14-17页 |
| 二、容积率 | 第17页 |
| 三、建筑密度 | 第17-18页 |
| 四、建筑高度/层数 | 第18页 |
| ·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 一、定性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 二、量化研究综述 | 第19-22页 |
| ·居住街廓形态 | 第22-29页 |
| ·街廓及其相关概念 | 第22-23页 |
| 一、街廓 | 第22-23页 |
| 二、街廓相关概念 | 第23页 |
| ·街廓尺度 | 第23-26页 |
| 一、街廓尺度 | 第23-24页 |
| 二、关于街廓尺度的研究 | 第24-25页 |
| 三、从居住小区到居住街廓 | 第25-26页 |
| ·居住街廓形态 | 第26-29页 |
| 一、街廓形态 | 第26-27页 |
| 二、居住街廓形态类型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生成实验设计 | 第29-45页 |
| ·参数设定 | 第29-35页 |
| ·样本街廓确定 | 第29页 |
| ·建筑抽象单元建立 | 第29-31页 |
| ·关键指标设定 | 第31-32页 |
| 一、容积率 | 第31页 |
| 二、建筑密度 | 第31-32页 |
| 三、建筑高度/层数 | 第32页 |
| ·间距控制的实现 | 第32-35页 |
| ·生成实验平台搭建 | 第35-42页 |
| ·遗传算法和grasshopper实验平台 | 第35-40页 |
| 一、遗传算法 | 第35-36页 |
| 二、Grasshopper实验平台 | 第36-37页 |
| 三、Galapagos模块介绍 | 第37-40页 |
| ·程序开发思路介绍 | 第40-42页 |
| 一、基本实验对象设定 | 第40页 |
| 二、生成 | 第40-42页 |
| 三、数据输出 | 第42页 |
| ·量化分析 | 第42-45页 |
| ·布局模式分析 | 第42-43页 |
| ·数据指标分析 | 第43-44页 |
| ·街廓要素提取表格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实验分析 | 第45-81页 |
| ·按照高度分类的居住街廓生成实验及量化分析 | 第45-64页 |
| ·适宜容积率下居住街廓生成实验及量化分析 | 第45-54页 |
| 一、实验区间确定 | 第45页 |
| 二、布局模式分析 | 第45-51页 |
| 三、分散度分析 | 第51-52页 |
| 四、离散度分析 | 第52-54页 |
| ·极限容积率下居住街廓生成实验及量化分析 | 第54-63页 |
| 一、实验区间确定 | 第54页 |
| 二、布局模式分析 | 第54-59页 |
| 三、分散度分析 | 第59-61页 |
| 四、离散度分析 | 第61-63页 |
| ·适宜容积率下居住街廓和极限容积率下居住街廓的横向对比分析 | 第63-64页 |
| 一、布局模式横向对比分析 | 第63页 |
| 二、分散度横向对比 | 第63-64页 |
| 三、离散度横向对比 | 第64页 |
| ·按照建筑密度梯度分类的居住街廓生成实验及量化分析 | 第64-81页 |
| ·低建筑密度下居住街廓生成实验及量化分析 | 第65-69页 |
| 一、实验区间确定 | 第65页 |
| 二、布局模式分析 | 第65-66页 |
| 三、分散度分析 | 第66-67页 |
| 四、离散度分析 | 第67-68页 |
| 五、高度偏差值分析 | 第68-69页 |
| ·中建筑密度下居住街廓生成实验及量化分析 | 第69-73页 |
| 一、实验区间确定 | 第69页 |
| 二、布局模式分析 | 第69-70页 |
| 三、分散度分析 | 第70-71页 |
| 四、离散度分析 | 第71-72页 |
| 五、高度偏差值分析 | 第72-73页 |
| ·高建筑密度下居住街廓生成实验及量化分析 | 第73-79页 |
| 一、实验区间确定 | 第73页 |
| 二、布局模式分析 | 第73-76页 |
| 三、分散度分析 | 第76-77页 |
| 四、离散度分析 | 第77页 |
| 五、高度偏差值分析 | 第77-79页 |
| ·低、中、高建筑密度下居住街廓的横向对比分析 | 第79-81页 |
| 一、布局模式横向对比分析 | 第79页 |
| 二、分散度横向对比 | 第79页 |
| 三、离散度横向对比 | 第79-80页 |
| 四、高度偏差值横向对比 | 第80-81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 | 第81-83页 |
| ·研究结论 | 第81页 |
| ·研究反思与后续发展 | 第81-83页 |
| 附录一 程序 | 第83-84页 |
| 附录二 适宜容积率下生成街廓要素提取表格 | 第84-95页 |
| 附录三 极限容积率下生成街廓要素提取表格 | 第95-107页 |
| 附录四 低建筑密度下生成街廓要素提取表格 | 第107-110页 |
| 附录五 中建筑密度下生成街廓要素提取表格 | 第110-113页 |
| 附录六 高建筑密度下生成街廓要素提取表格 | 第113-119页 |
| 附录七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19-120页 |
| 致谢 | 第120-121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21-122页 |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122-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