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1页 |
| ·金属硫蛋白 | 第12-18页 |
| ·MT结合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14-15页 |
| ·Zn_7-MT/Cd_7-MT的结构 | 第15-16页 |
| ·Cu_(12)-MT的结构 | 第16-17页 |
| ·其它MT的结构 | 第17-18页 |
| ·分子光谱在MT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 ·紫外吸收光谱 | 第18页 |
| ·圆二色光谱(circular dichroism,CD) | 第18-19页 |
| ·量子化学理论及其在MT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 第19-29页 |
| ·静态密度泛函理论 | 第19-21页 |
| ·含时密度泛函理论 | 第21-23页 |
| ·交换相关泛函 | 第23-25页 |
| ·溶剂化效应 | 第25-29页 |
| ·密度泛函在MT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 第29页 |
|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9-31页 |
| 第二章 从头算和密度泛函研究M(SC_6H_5)_3(M=Bi,As,Sb) | 第31-40页 |
| ·引言 | 第31页 |
| ·计算模型与方法 | 第31-32页 |
| ·量子化学大规模并行计算平台 | 第31-32页 |
| ·计算模型 | 第32页 |
| ·计算步骤 | 第3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2-39页 |
| ·分子结构 | 第32-34页 |
| ·振动频率 | 第34-35页 |
| ·电子吸收光谱 | 第35-38页 |
| ·B3LYP计算Bi(SC_6H_5)_3中Bi-S键的性质 | 第38-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三章 Bi-MT的光谱及结构研究 | 第40-59页 |
| ·引言 | 第40-41页 |
| ·实验与理论 | 第41-43页 |
| ·实验试剂 | 第41页 |
| ·实验仪器 | 第41页 |
| ·脱金属硫蛋白(apo-MT)的制备 | 第41-42页 |
| ·apo-MT浓度的测定 | 第42页 |
| ·计算过程 | 第42-4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3-58页 |
| ·测定apo-MT浓度 | 第43-45页 |
| ·光谱表征apo-MT结合Bi~(3+) | 第45-49页 |
| ·理论计算结果 | 第49-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四章 紫外吸收和圆二色光谱法研究Pb-MT | 第59-75页 |
| ·引言 | 第59-60页 |
| ·实验部分 | 第60-61页 |
| ·实验试剂 | 第60页 |
| ·实验仪器 | 第60-61页 |
| ·实验过程 | 第6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1-73页 |
| ·Pb_7-MT'和Pb_7-MT | 第61-65页 |
| ·生成Pb_7-MT'和Pb_7-MT的pH分界点 | 第65-66页 |
| ·Pb_7-MT与Pb_7-MT'的耐酸性比较 | 第66-67页 |
| ·Pb_7-MT与Pb_7-MT'的相互转变 | 第67-69页 |
| ·apo-αMT和apo-βMT结合Pb~(2+) | 第69-71页 |
| ·Zn_7-MT结合Pb~(2+) | 第71-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 第五章 Pb-MT结构的理论计算研究 | 第75-101页 |
| ·引言 | 第75-76页 |
| ·计算方法 | 第76-78页 |
| ·连续介质模型法 | 第76-77页 |
| ·ONIOM方法 | 第77-78页 |
| ·计算结果 | 第78-100页 |
| ·连续介质模型法计算中性条件下的产物Pb_7-MT | 第78-80页 |
| ·ONIOM法计算中性条件下的产物Pb_7-MT | 第80-85页 |
| ·连续介质模型法计算弱酸性条件下的产物Pb_7-MT' | 第85-87页 |
| ·ONIOM法计算弱酸性条件下的产物Pb_7-MT' | 第87-10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 第六章 As-MT结构的理论计算研究 | 第101-114页 |
| ·引言 | 第101-102页 |
| ·计算方法 | 第102-104页 |
| ·连续介质模型法 | 第102-10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04-113页 |
| ·连续介质模型法计算As_7-MT | 第104-106页 |
| ·ONIOM分层法计算As_7-MT和As_6-MT | 第106-11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4-116页 |
| 1、总结 | 第114-115页 |
| 2、展望 | 第115-11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6-130页 |
| 致谢 | 第130-131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