钼冶炼二次资源中钼与铼提取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6页 |
·钼的性质与应用 | 第18-19页 |
·钼的性质 | 第18页 |
·钼的应用 | 第18-19页 |
·铼的性质与应用 | 第19-20页 |
·铼的性质 | 第19页 |
·铼的应用 | 第19-20页 |
·钼资源与钼生产 | 第20-21页 |
·钼资源 | 第20页 |
·钼生产 | 第20-21页 |
·铼资源与铼的生产 | 第21-22页 |
·铼资源状况 | 第21页 |
·铼的生产 | 第21页 |
·国内外铼金属市场供求情况 | 第21-22页 |
·我国钼和铼二次资源利用概况 | 第22-23页 |
·我国稀有金属二次资源利用概况 | 第22-23页 |
·我国钼二次资源的利用概况 | 第23页 |
·我国铼二次资源利用概况 | 第23页 |
·钼二次资源钼提取冶金研究现状 | 第23-26页 |
·钼资源提取冶金概况 | 第23-24页 |
·钼二次资源提取冶金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24-26页 |
·铼提取冶金研究现状 | 第26-34页 |
·化学沉淀法提取铼 | 第26-27页 |
·离子交换法提取铼 | 第27-29页 |
·溶剂萃取法 | 第29-32页 |
·活性炭吸附法 | 第32页 |
·液膜法 | 第32-33页 |
·氧化还原法 | 第33页 |
·电化学法 | 第33页 |
·碱浸置换法 | 第33-34页 |
·本实验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34-36页 |
·研究内容 | 第34页 |
·研究意义 | 第34-36页 |
第二章 钼的分析测试方法 | 第36-46页 |
·引言 | 第36页 |
·实验原理 | 第36页 |
·实验 | 第36-37页 |
·实验仪器与药品 | 第36-37页 |
·实验方法 | 第3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7-43页 |
·吸收光谱曲线绘制 | 第37页 |
·硫酸用量对显色反应的影响 | 第37-38页 |
·时间对显色反应的影响 | 第38-39页 |
·硫氰酸铵用量对显色反应的影响 | 第39页 |
·抗坏血酸质量分数对显色反应的影响 | 第39-40页 |
·亚铁用量对吸光度值的影响 | 第40页 |
·温度对显色反应的影响 | 第40-41页 |
·共存离子对反应体系的影响 | 第41页 |
·钼的工作曲线 | 第41-43页 |
·应用 | 第43-44页 |
·钼矿样品分析 | 第43页 |
·钼铁收尘灰样品钼含量的测定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6页 |
第三章 酸浸钼铁收尘灰研究 | 第46-58页 |
·引言 | 第46页 |
·实验原理 | 第46-50页 |
·浸出过程中氧化铁的行为 | 第46-47页 |
·浸出过程中氧化铝的行为 | 第47-48页 |
·浸出过程中氧化钼的行为 | 第48-50页 |
·实验 | 第50-52页 |
·实验原料 | 第50-51页 |
·钼的分析 | 第51页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51-52页 |
·实验步骤 | 第5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2-57页 |
·硫酸浓度对钼总回收率的影响 | 第52-53页 |
·固液比对钼总回收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浸出时间对钼总回收率的影响 | 第54页 |
·浸出温度对钼总回收率的影响 | 第54-55页 |
·钼铁收尘灰硫酸浸出最佳工艺条件 | 第55-56页 |
·浸出液与滤饼的成分分析 | 第56-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钼铁收尘灰酸浸动力学 | 第58-66页 |
·引言 | 第58页 |
·实验原理 | 第58-60页 |
·实验 | 第60页 |
·原料、试剂及药品 | 第60页 |
·实验步骤 | 第6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0-65页 |
·液固比对钼浸出速率的影响 | 第60-62页 |
·硫酸浓度对钼浸出速率的影响 | 第62-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硫酸浸出液钼萃取研究 | 第66-78页 |
·引言 | 第66页 |
·实验原理 | 第66-68页 |
·萃取原理 | 第66-68页 |
·反萃取原理 | 第68页 |
·实验 | 第68-69页 |
·主要仪器及试剂 | 第68页 |
·钼的测定方法 | 第68页 |
·实验 | 第68-6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9-76页 |
·钼的萃取 | 第69-73页 |
·钼的反萃取 | 第73-76页 |
·萃取-反萃中杂质离子的行为 | 第76-77页 |
·小结 | 第77-78页 |
第六章 叔胺N235萃取钼动力学 | 第78-89页 |
·引言 | 第78-79页 |
·实验原理 | 第79-83页 |
·萃取反应的判别及影响因素 | 第79-80页 |
·萃取过程反应模式的探讨 | 第80-82页 |
·萃取数据处理 | 第82-83页 |
·实验 | 第83-84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83-84页 |
·实验 | 第8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4-88页 |
·搅拌速度对萃取速率的影响 | 第84-85页 |
·温度对萃取速率的影响 | 第85-86页 |
·界面积对萃取速率的影响 | 第86页 |
·萃取剂浓度对萃取速率的影响 | 第86-87页 |
·硫酸根离子浓度对萃取速率的影响 | 第87-88页 |
·萃取速率方程 | 第88页 |
·小结 | 第88-89页 |
第七章 钼酸铵制备研究 | 第89-96页 |
·引言 | 第89页 |
·实验原理 | 第89-90页 |
·铝酸饼的氨浸 | 第89页 |
·钼酸铵溶液的净化 | 第89-90页 |
·中和结晶制备钼酸铵 | 第90页 |
·实验 | 第90页 |
·实验原料与药品 | 第90页 |
·实验步骤 | 第9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0-94页 |
·钼酸饼氨溶研究 | 第90-91页 |
·钼酸铵溶液的净化 | 第91-93页 |
·中和结晶制备钼酸铵 | 第93-94页 |
·产品的分析与表征 | 第94-95页 |
·产品的物相分析 | 第94-95页 |
·钼酸铵纯度分析 | 第95页 |
·小结 | 第95-96页 |
第八章 钼铁收尘灰生产钼酸铵工业化试验 | 第96-110页 |
·引言 | 第96页 |
·工艺设计 | 第96-105页 |
·工艺设计的指导原则 | 第96页 |
·工艺流程简要说明 | 第96-97页 |
·主要设备 | 第97-99页 |
·萃取器的设计与选择 | 第99-103页 |
·高效萃取器的结构 | 第103-105页 |
·工业化实践 | 第105-107页 |
·生产规模 | 第105页 |
·主要工艺参数 | 第105-106页 |
·产品指标 | 第106-107页 |
·单位产品成本估算 | 第107页 |
·项目工程实施效果 | 第107页 |
·效益分析 | 第107-109页 |
·经济效益 | 第108-109页 |
·环境效益 | 第109页 |
·社会效益 | 第109页 |
·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九章 铼的分析测试方法 | 第110-122页 |
·引言 | 第110页 |
·铼的分析原理 | 第110页 |
·实验 | 第110-111页 |
·实验仪器 | 第110-111页 |
·药品试剂 | 第111页 |
·实验步骤 | 第11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11-118页 |
·吸收光谱的参比和测定波长的选择 | 第111-113页 |
·酸性介质和酸度对吸光度的影响 | 第113页 |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试剂用量的影响 | 第114页 |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共存离子的干扰倍数 | 第116页 |
·标准曲线 | 第116-117页 |
·方法的精密度试验 | 第117-118页 |
·钼含量对铼测定的影响 | 第118-120页 |
·钼的含量的影响 | 第118页 |
·氯化亚锡用量的影响 | 第118-119页 |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119页 |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119-120页 |
·工作曲线的建立 | 第120页 |
·样品测定 | 第120页 |
·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十章 钼焙烧洗尘废水中铼提取研究 | 第122-143页 |
·引言 | 第122页 |
·实验原理 | 第122-123页 |
·氧化、中和回收钼 | 第122-123页 |
·离子交换回收铼 | 第123页 |
·实验 | 第123-125页 |
·实验原料 | 第123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123-124页 |
·实验 | 第124-12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25-140页 |
·吸附条件对钼、铼吸附率的影响 | 第125-127页 |
·洗脱条件对钼、铼洗脱率的影响 | 第127-130页 |
·铼钼柱上动态分离条件优化 | 第130-134页 |
·离子交换动力学 | 第134-138页 |
·料液提取铼制备高铼酸铵生产工艺 | 第138-140页 |
·高铼酸铵产品的表征 | 第140-141页 |
·X-射线粉末衍射(XRD)分析 | 第140-141页 |
·纯度测定 | 第141页 |
·小结 | 第141-143页 |
第十一章 结论 | 第143-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著和取得的其它成果 | 第156-158页 |
致谢 | 第158-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