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2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23-52页 |
·土壤环境污染 | 第23-27页 |
·土壤环境重金属污染 | 第24-25页 |
·土壤环境多环芳烃污染 | 第25-27页 |
·土壤环境复合污染 | 第27-35页 |
·复合污染概念与分类 | 第27-31页 |
·复合污染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复合污染定量表征 | 第32-33页 |
·土壤复合污染生态毒理效应的研究现状 | 第33-34页 |
·复合污染研究展望 | 第34-35页 |
·生态毒理学 | 第35-41页 |
·生态毒理学的学科内涵 | 第35-36页 |
·生态毒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 第36-37页 |
·生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 第37-41页 |
·蚯蚓生态毒理学 | 第41-52页 |
·土壤环境污染指示生物 | 第41-42页 |
·蚯蚓生态毒理学的研究内容 | 第42页 |
·蚯蚓生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 第42-45页 |
·生物标志物在蚯蚓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45-52页 |
第二章 研究背景、意义、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52-58页 |
·研究背景 | 第52页 |
·研究对象 | 第52-54页 |
·土壤环境中的重金属Cd (Cadmium) | 第52-54页 |
·土壤环境中的多环芳烃Phe (Phenanthrene) | 第54页 |
·研究意义 | 第54-56页 |
·研究内容 | 第56-57页 |
·技术路线 | 第57-58页 |
第三章 Cd、Phe 单一与复合污染对安德爱胜蚓(Eisenia andrei)的急性毒性试验 | 第58-71页 |
·试验材料 | 第58-59页 |
·供试动物 | 第58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58-59页 |
·主要仪器 | 第59页 |
·试验方法 | 第59-61页 |
·人工土壤法 | 第59-6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1-66页 |
·Cd、Phe 单一污染对蚯蚓的急性毒性 | 第61-63页 |
·Cd-Phe 复合污染对蚯蚓的急性毒性 | 第63-66页 |
·讨论 | 第66-70页 |
·Cd 对生物的毒作用机理 | 第66页 |
·Phe 对生物的毒作用机理 | 第66-67页 |
·复合污染作用机理探讨 | 第67-68页 |
·试验结果评价 | 第68-70页 |
·Cd-Phe 复合污染对蚯蚓的急性毒性的主效应分析 | 第70页 |
·小结 | 第70-71页 |
第四章 Cd、Phe 单一与复合污染对白线蚓(Fridericia bulbosa)的急性毒性试验 | 第71-83页 |
·试验材料 | 第71-72页 |
·供试动物 | 第71-72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72页 |
·仪器 | 第72页 |
·试验方法 | 第72-74页 |
·自然土壤法 | 第72-7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4-81页 |
·Cd、Phe 单一污染对白线蚓的急性毒性 | 第74-76页 |
·Cd-Phe 复合污染对白线蚓的急性毒性 | 第76-80页 |
·Cd-Phe 复合污染对白线蚓的急性毒性的主效应分析 | 第80页 |
·白线蚓作为指示生物的优越性 | 第80页 |
·污染物对白线蚓的毒作用受实验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影响 | 第80页 |
·Cd-Phe 复合污染的互作机制 | 第80-81页 |
·小结 | 第81-83页 |
第五章 Cd-Phe 污染胁迫对安德爱胜蚓(Eisenia andrei)体内抗氧化酶系的影响 | 第83-114页 |
·试验材料 | 第83-84页 |
·供试动物 | 第83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83-84页 |
·主要仪器 | 第84页 |
·试验方法 | 第84-88页 |
·溶液配制 | 第84-85页 |
·实验设计 | 第85-86页 |
·土壤染毒 | 第86页 |
·蚯蚓匀浆液的制备 | 第86页 |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86-87页 |
·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第87-88页 |
·试验结果 | 第88-107页 |
·蛋白质测定的标准曲线 | 第88-89页 |
·Cd 单一污染对蚯蚓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89-93页 |
·Phe 单一污染对蚯蚓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93-98页 |
·Cd-Phe 复合污染对蚯蚓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98-107页 |
·讨论 | 第107-113页 |
·过氧化氢酶(CAT)解毒机理分析 | 第108-109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解毒机理分析 | 第109-110页 |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解毒机理分析 | 第110-112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112-113页 |
·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六章 安德爱胜蚓(Eisenia andrei)体腔细胞提取方法的筛选 | 第114-121页 |
·试验材料 | 第115-116页 |
·供试动物 | 第115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115页 |
·主要溶液 | 第115-116页 |
·主要仪器 | 第116页 |
·实验条件 | 第116页 |
·试验方法 | 第116-118页 |
·电压刺激法 | 第116-117页 |
·超声波刺激法 | 第117页 |
·纤维针法 | 第117页 |
·纤维针结合超声波刺激法 | 第117-118页 |
·细胞记数、染色 | 第11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18-119页 |
·蚯蚓体腔细胞的分类 | 第118-119页 |
·蚯蚓体腔细胞提取方法比较 | 第119页 |
·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七章 Cd-Phe 复合污染对安德爱胜蚓(Eisenia andrei)溶酶体膜稳定性的影响 | 第121-132页 |
·试验材料 | 第121-123页 |
·供试动物 | 第121-122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122页 |
·主要仪器 | 第122-123页 |
·试验方法 | 第123-124页 |
·自然土壤法 | 第123页 |
·土壤染毒 | 第123-124页 |
·蚯蚓培养 | 第124页 |
·中性红保留时间的测定 | 第124页 |
·实验结果统计 | 第12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24-130页 |
·中性红染色后蚯蚓体腔细胞的形态观察 | 第124-125页 |
·Cd 单一污染对蚯蚓体腔细胞溶酶体膜NRRT 的影响 | 第125页 |
·Phe 单一污染对蚯蚓体腔细胞溶酶体膜NRRT 的影响 | 第125页 |
·Cd-Phe 复合污染对蚯蚓体腔细胞溶酶体膜NRRT 的影响 | 第125-128页 |
·Cd-Phe 复合污染对蚯蚓体腔细胞毒性的交互作用 | 第128-129页 |
·Cd-Phe 复合污染对蚯蚓体腔细胞毒性的主效应分析 | 第129页 |
·Cd-Phe 复合污染影响蚯蚓溶酶体膜稳定性的机理 | 第129-130页 |
·小结 | 第130-132页 |
第八章 Cd-Phe 复合污染对安德爱胜蚓(Eisenia andrei)体腔细胞成活率和凋亡的影响 | 第132-143页 |
·试验材料 | 第133-134页 |
·供试动物 | 第133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133页 |
·主要仪器 | 第133-134页 |
·试验方法 | 第134-136页 |
·自然土壤法 | 第134页 |
·土壤染毒 | 第134页 |
·蚯蚓培养 | 第134页 |
·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蚯蚓体腔细胞质膜完整率及凋亡率 | 第134-136页 |
·实验结果统计 | 第1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36-142页 |
·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蚯蚓体腔细胞质膜完整率及凋亡率 | 第136-140页 |
·Cd、Phe 单一与复合污染对蚯蚓体腔细胞成活及凋亡状况的影响. | 第140-142页 |
·小结 | 第142-143页 |
第九章 Cd-Phe 复合污染对安德爱胜蚓(Eisenia andrei)DNA 的损伤 | 第143-153页 |
·试验材料 | 第143-144页 |
·供试动物 | 第143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143-144页 |
·主要仪器 | 第144页 |
·试验方法 | 第144-148页 |
·自然土壤法 | 第144页 |
·Cd、Phe 单一污染与蚯蚓体腔细胞DNA 损伤的剂量-效应关系 | 第144-146页 |
·Cd-Phe 复合污染对蚯蚓体腔细胞DNA 的损伤 | 第146-147页 |
·蚯蚓培养 | 第147页 |
·蚯蚓体腔细胞的提取 | 第147页 |
·制片(双层凝胶法)、裂解及电泳 | 第147页 |
·染色及图像采集 | 第147-148页 |
·检测指标及数据处理 | 第14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48-152页 |
·蚯蚓体腔细胞DNA 受损形态 | 第148-149页 |
·Cd 单一污染对蚯蚓体腔细胞DNA 的损伤 | 第149页 |
·Phe 单一污染对蚯蚓体腔细胞DNA 的损伤 | 第149-150页 |
·Cd-Phe 复合污染对蚯蚓体腔细胞DNA 的损伤情况 | 第150-151页 |
·Cd-Phe 复合污染对蚯蚓体腔细胞DNA 损伤毒性的交互作用和主效应分析 | 第151-152页 |
·小结 | 第152-153页 |
第十章 总结及展望 | 第153-160页 |
·全文研究结论 | 第153-156页 |
·研究结论归纳 | 第156-157页 |
·创新点 | 第157页 |
·展望 | 第157-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76页 |
致谢 | 第176-1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奖励 | 第177-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