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6页 |
·碳纤维及其表面改性处理 | 第15-19页 |
·碳纤维复合材料界面表征方法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聚酰亚胺复合材料摩擦学研究 | 第21-24页 |
·稀土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摩擦学应用 | 第24-26页 |
·本论文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6-27页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页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思路 | 第27-29页 |
第二章 碳纤维表面改性及其聚酰亚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 | 第29-44页 |
·引言 | 第29-30页 |
·纤维表面改性处理及其复合材料力学试验研究 | 第30-32页 |
·试验材料 | 第30页 |
·碳纤维表面改性处理 | 第30-31页 |
·CF/PI 复合材料试样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 第31-32页 |
·碳纤维表面改性处理对CF/PI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32-42页 |
·稀土含量对CF/PI 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 | 第32-35页 |
·RES 处理和空气氧化处理的比较 | 第35-38页 |
·表面处理对CF/PI 复合材料弯曲性能的影响 | 第38-40页 |
·表面处理对CF/PI 复合材料冲击性能的影响 | 第40-42页 |
·CF/PI 复合材料破坏机理分析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碳纤维表面改性作用机理分析及表征 | 第44-67页 |
·引言 | 第44-45页 |
·PAN 基碳纤维结构 | 第45-46页 |
·纤维表面XPS 分析 | 第46-51页 |
·碳纤维表面XPS 全谱分析 | 第46-48页 |
·纤维表面元素含量分析 | 第48-51页 |
·空气氧化改性处理碳纤维表面表征 | 第51-53页 |
·RES 表面改性处理的表征 | 第53-57页 |
·空气氧化处理提高CF/PI 复合材料界面性能作用机理研究 | 第57-60页 |
·最佳氧化条件的确定 | 第57-58页 |
·空气氧化作用机理 | 第58-60页 |
·RES 处理提高CF/PI 复合材料界面性能作用机理研究 | 第60-65页 |
·稀土元素的化学性质 | 第60-61页 |
·稀土溶液的作用机理 | 第61-64页 |
·稀土最佳含量机制 | 第64-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四章 碳纤维/聚酰亚胺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研究 | 第67-97页 |
·引言 | 第67-68页 |
·往复滑动摩擦条件下CF/PI 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试验 | 第68-69页 |
·试验设备 | 第68页 |
·试验研究方法 | 第68-69页 |
·碳纤维含量对CF/PI 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 第69-75页 |
·复合材料摩擦系数随时间变化研究 | 第69-73页 |
·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随碳纤维含量的变化 | 第73-75页 |
·载荷及往复滑动频率对CF/PI 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 第75-82页 |
·载荷及往复滑动频率对CF/PI 复合材料摩擦系数的影响 | 第75-77页 |
·载荷及往复滑动频率对CF/PI 复合材料磨损量的影响 | 第77-79页 |
·磨损表面形貌分析 | 第79-82页 |
·表面改性方法对CF/PI 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 第82-95页 |
·干摩擦条件下表面改性方法对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 第82-86页 |
·油润滑条件下表面改性方法对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 第86-90页 |
·干摩擦、油润滑条件下磨损表面形貌比较 | 第90-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五章 碳纤维/聚酰亚胺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机理 | 第97-110页 |
·引言 | 第97页 |
·聚酰亚胺及其复合材料磨损机理 | 第97-108页 |
·聚酰亚胺磨损接触模型 | 第97-99页 |
·纤维含量的作用机理 | 第99-101页 |
·载荷与往复滑动频率的作用机理 | 第101-102页 |
·油润滑作用机理 | 第102-104页 |
·界面结合性能对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 第104-108页 |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110-113页 |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论 | 第110-111页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111-112页 |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 第121-122页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 | 第122-123页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及荣誉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