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亚洲沙尘长途传输中与典型大气污染物的混合和相互作用及其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2页
第一章 综述第12-23页
 1.亚洲沙尘及其远距离输送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第13-15页
 2.沙尘气溶胶与大气污染物的相互作用第15-17页
 3.硫酸盐和硝酸盐气溶胶的来源、形成机制及其对灰霾形成的影响第17-19页
 4.中国大气污染物排放及其环境效应第19-21页
 5.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1-23页
第二章 研究方法第23-37页
 1.大气气溶胶采样点及样品采集第23-24页
   ·采样点第23-24页
   ·气溶胶的滤膜采样及称重第24页
 2.气溶胶的化学组分分析第24-30页
   ·离子分析第24-26页
   ·元素分析第26-29页
   ·黑炭测定第29-30页
 3.大气气溶胶的在线监测第30-35页
   ·大气气溶胶浓度在线监测第30-33页
   ·偏振激光雷达监测第33-35页
 4.气象数据和空气污染指数第35页
 5.NOAA ARL HYSPLIT气团运动轨迹线模式及卫星遥感观测第35-37页
第三章 亚洲沙尘暴期间沙尘气溶胶与污染物的传输及其对上海空气质量的影响第37-53页
   ·10年3月19~23日沙尘暴概述第38-40页
 2.沙尘的传输路径第40-42页
 3.沙尘传输过程中污染物的输送第42-44页
 4.沙尘对上海大气颗粒物的影响第44-51页
   ·沙尘期间上海大气颗粒物的质量浓度第46-47页
   ·沙尘期间上海大气颗粒物化学组分的变化第47-51页
 5.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四章 亚洲沙尘气溶胶的理化特性及其与污染物的相互作用——以黄土高原北缘榆林大气气溶胶为例第53-67页
 1.沙尘和非沙尘时期大气气溶胶的浓度水平第53-54页
 2.大气气溶胶的化学组分第54-58页
   ·主要元素第54-57页
   ·主要离子第57-58页
   ·气溶胶的化学组分第58页
 3.矿物气溶胶与污染物的相互作用第58-62页
 4.沙尘气溶胶的来源第62-65页
 5.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五章 典型沙尘源区黄土高原大气硫酸盐和硝酸盐气溶胶的来源及形成机制——以榆林气溶胶为例第67-83页
 1.大气气溶胶中主要离子的季节变化第67-71页
 2.大气气溶胶中SO_4~(2-)和NO_3~-的来源第71-76页
   ·矿物源对气溶胶中SO_4~(2-)的贡献第71页
   ·人为污染排放对气浴胶中SO_4~(2-)和NO_3~-的贡献第71-73页
   ·大气气溶胶来源的主成分分析第73-75页
   ·大气中SO_2和NO_2的季节变化第75-76页
 3.大气气溶胶中SO_4~(2-)和NO_3~-的形成机制第76-80页
   ·夏季气溶胶中SO_4~(2-)和NO_3~-形成机制第77-78页
   ·其他季节气溶胶中SO_4~(2-)和NO_3~-的形成机制第78-79页
   ·矿物组分在SO广和N03_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第79-80页
 4.榆林大气气溶胶对区域环境的可能影响第80-81页
 5.本章小结第81-83页
第六章 上海沙尘与非沙尘大气颗粒物污染的特性及形成过程分析第83-106页
 1.研究期间大气颗粒物以及气态污染物浓度第84-89页
 2.研究期间大气颗粒物污染过程分析第89-98页
   ·沙尘对上海空气质量的影响第90-95页
   ·大气二次化学转化对上海空气质量的影响第95-97页
   ·一次排放污染物对上海空气质量的影响第97-98页
 3.不同污染阶段大气气溶胶的化学成分第98-105页
   ·主要离子第99-101页
   ·主要元素第101-102页
   ·二次气溶胶的形成机制第102-105页
 4.本章小结第105-106页
第七章 中国典型地区大气硫酸盐和硝酸盐气溶胶的来源及形成机制——从沙尘源区到沿海城市第106-123页
 1.大气颗粒物的浓度水平第106-109页
   ·各地区的基本情况及大气污染物排放水平第106-108页
   ·大气颗粒物污染比较第108-109页
 2.大气颗粒物中SO_4~2和NO_3~-的来源及形成机制第109-114页
   ·各地区大气颗粒物中SO_4~(2-)和NO_3~-的浓度分布及其来源第109-111页
   ·各地区大气颗粒物中SO_4~(2-)、NO_3~-质量浓度比较第111-114页
 3.大气颗粒物中SO_4~(2-)和NO_3~-的形成机制第114-117页
   ·塔中和榆林颗粒物中SO_4~(2-)和NO_3~-的形成机制第114-116页
   ·北京和上海颗粒物中SO_4~(2-)和NO_3~-的形成机制第116-117页
 4.大气颗粒物中SO_4~(2-)和NO_3~-的年际变化第117-121页
   ·榆林、北京、上海大气中SO_2和NO_2的年际变化第117-119页
   ·各地区大气颗粒物中SO_4~(2-)和NO_3~-的年际变化第119-121页
 5.本章小结第121-123页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第123-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4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40-142页
致谢第142-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气中亚微米颗粒物吸湿性及光学特性的实验室模拟研究
下一篇:微污染水源水处理过程中消毒副产物及病毒类微生物变化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