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我国高速公路改扩建现状 | 第12-13页 |
·广佛高速公路 | 第12页 |
·沪杭甬高速公路 | 第12-13页 |
·沈大高速公路 | 第13页 |
·沪宁高速公路 | 第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老路调查分析 | 第13-14页 |
·路基工程的变形协调性 | 第14-16页 |
·路面结构的协调性 | 第16-18页 |
·差异沉降控制标准研究 | 第18页 |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本文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老路调查分析 | 第21-34页 |
·工程概况 | 第21-22页 |
·交通状况调查分析 | 第22-24页 |
·轴载组成调查分析 | 第22-24页 |
·轮迹横向分布调查分析 | 第24页 |
·路面结构层厚度调查分析 | 第24-25页 |
·路面结构强度调查分析 | 第25-28页 |
·路面弯沉检测与评价分析 | 第25-26页 |
·路面结构层模量的反算与评价分析 | 第26-27页 |
·老路裂缝调查分析 | 第27-28页 |
·路面破损调查分析 | 第28-29页 |
·路面的使用性能状况调查分析 | 第29-31页 |
·PCQI评价方法 | 第29-30页 |
·PCI预估法 | 第30-31页 |
·路基状况调查分析 | 第3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高速公路加宽路基变形性状有限元分析 | 第34-56页 |
·加宽路基计算方法 | 第34页 |
·有限元法简介 | 第34-35页 |
·有限元法计算的基本步骤和基本原理 | 第35-40页 |
·基本步骤 | 第35-36页 |
·土的本构关系 | 第36-38页 |
·比奥固结理论 | 第38-40页 |
·有限元分析软件简介 | 第40-41页 |
·ADINA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1-47页 |
·计算假定 | 第41页 |
·几何模型 | 第41-42页 |
·模型创建 | 第42页 |
·材料定义 | 第42-43页 |
·荷载施加和初始条件定义 | 第43页 |
·边界条件定义 | 第43-44页 |
·单元组定义 | 第44-45页 |
·网格密度控制和网格面单元划分 | 第45页 |
·ADINA求解控制 | 第45-47页 |
·求解计算 | 第47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7-55页 |
·超孔隙静水压力与有效应力分析 | 第48-49页 |
·地表附加沉降分析 | 第49页 |
·地表附加水平位移分析 | 第49-50页 |
·新老路基坡角水平位移分析 | 第50-51页 |
·路堤表面工后沉降分析 | 第51-52页 |
·加宽后的位移场分布 | 第52-53页 |
·新老路基的横坡率变化 | 第53-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高速公路改扩建路基路面耦合分析 | 第56-69页 |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加宽设计 | 第56-59页 |
·加宽设计的基本要求 | 第56-57页 |
·沥青加宽设计要点 | 第57页 |
·双侧加宽设计要点 | 第57-58页 |
·单侧加宽设计要点 | 第58-59页 |
·老路面的改建与利用 | 第59页 |
·路面模型计算假定 | 第59-60页 |
·路面结构设计状态应力分析 | 第60-62页 |
·HPDS2011程序说明 | 第60-61页 |
·新路面结构层容许应力 | 第61页 |
·改建路段原路面当量回弹模量计算 | 第61页 |
·沥青路面及路基交工验收弯沉值和结构层最大应力计算 | 第61-62页 |
·路面结构层附加应力分析 | 第62-63页 |
·路面结构层承受能力判定标准 | 第63-64页 |
·路面结构层总应力分析 | 第64-65页 |
·路面结构层组合分析 | 第65-66页 |
·沥青路面疲劳寿命分析 | 第66-68页 |
·面层应力与疲劳寿命的关系 | 第66-67页 |
·基层应力与疲劳寿命的关系 | 第67页 |
·路面结构各层材料的应力与轴载次数的关系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工后差异沉降控制标准研究 | 第69-84页 |
·高速公路改建工程路面功能要求 | 第69-71页 |
·高速公路改建工程的纵坡率要求 | 第69-70页 |
·高速公路改建工程的横坡率要求分析 | 第70页 |
·平整度对差异沉降指标的要求 | 第70-71页 |
·常用控制措施和作用机理 | 第71-73页 |
·桩基作用机理 | 第72-73页 |
·土工格栅作用机理 | 第73页 |
·桩网复合地基处理措施下的数值分析 | 第73-80页 |
·桩基本构关系 | 第73-74页 |
·土工格栅本构关系 | 第74-75页 |
·新老路基桩网结构复合地基处理措施 | 第75页 |
·桩网参数与单元组定义 | 第75页 |
·桩网结构模型建立 | 第75-76页 |
·桩网复合地基处理后附加变形及横坡率分析 | 第76-78页 |
·桩网复合地基处理后的路面结构附加应力响应 | 第78-79页 |
·路面结构层总应力分析 | 第79-80页 |
·工后差异沉降控制标准分析 | 第80-83页 |
·不同桩体工况下指标对比分析 | 第80-82页 |
·不同格栅工况下指标对比分析 | 第82-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主要结论 | 第84-85页 |
·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