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 第12-17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2-13页 |
·实验动物 | 第12页 |
·受试药物 | 第12页 |
·盆炎方 | 第12页 |
·妇科千金胶囊 | 第12页 |
·菌种来源及配置 | 第12-13页 |
·造模及取材用器械 | 第13页 |
·主要试剂 | 第13页 |
·主要仪器 | 第1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3-16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13-14页 |
·分组方法 | 第14页 |
·给药方法 | 第14-15页 |
·标本采集及指标检测 | 第15-16页 |
·标本采集 | 第15页 |
·指标检测 | 第15-16页 |
3. 统计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部分 结果及分析 | 第17-23页 |
1.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大鼠模型的建立情况 | 第17-18页 |
·肉眼观察 | 第17页 |
·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 第17-18页 |
2. 药物干预后各组大鼠子宫组织形态学的改变 | 第18-19页 |
·肉眼观察 | 第18页 |
·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 第18-19页 |
3. 盆炎方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大鼠血清中相关炎症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 第19-23页 |
·盆炎方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大鼠血清中IL-6、IL-8含量的影响 | 第19-21页 |
·盆炎方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大鼠血清IL-10含量的影响 | 第21-23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23-33页 |
1. 模型的选择与建立 | 第23-25页 |
2.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发生机制与IL-6、IL-8、IL-10的关系 | 第25-27页 |
3. 盆炎方的组方原则及药理作用 | 第27-29页 |
·盆炎方组方依据及配伍分析 | 第27-28页 |
·盆炎方的药理作用 | 第28-29页 |
4. 盆炎方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大鼠的可能作用机制 | 第29-33页 |
·盆炎方对模型大鼠子宫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第29-30页 |
·盆炎方对模型大鼠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影响机制的探讨 | 第30-33页 |
·盆炎方对模型大鼠血清中促炎症细胞因子IL-6、IL-8含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盆炎方对模型大鼠血清中抗炎症细胞因子IL-10含量的影响 | 第31-33页 |
结论 | 第33-34页 |
致谢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附录1 | 第38-39页 |
附录2 | 第39-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研究生在读期间论文科研情况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