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CO优先氧化反应中金属氧化物对逆负载型催化剂CeO2/CuO促进作用的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9页
目录第9-13页
第一章 综述第13-25页
   ·氢能与燃料电池的发展概述第13-14页
     ·氢能第13-14页
     ·燃料电池第14页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概述第14-16页
   ·富氢气中CO优先氧化第16-23页
     ·富氢气中CO优先氧化(CO-PROX)概述第16-17页
     ·富氢气中CO优先氧化(PROX)催化剂的研究概述第17-19页
       ·贵金属催化剂第17-18页
       ·非贵金属催化剂第18-19页
     ·CeO_2-CuO体系催化剂研究进展第19-22页
     ·CeO_2-CuO体系催化剂助剂的研究简述第22-23页
   ·论文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23-25页
     ·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目的第23-24页
     ·论文研究内容第24页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第24-25页
第二章 复合氧化物TiO_2/SnO_2对于CeO_2/CuO催化剂的改性作用第25-38页
   ·引言第25页
   ·实验部分第25-31页
     ·催化剂的制备第25-28页
       ·试剂和设备第25-27页
       ·催化剂的制备第27-28页
     ·催化剂表征第28-31页
       ·催化剂的活性测试第28-29页
       ·X射线粉末衍射测试第29-30页
       ·比表面积、吸脱附、孔径分布测试第30页
       ·升序升温还原测试第30页
       ·扫面电子显微镜测试第30-31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1-37页
     ·混合体系催化剂的活性测试第31-32页
     ·X射线粉末衍射(XRD)测试结果分析第32-33页
     ·结构性质测试分析第33-35页
     ·程序升温还原(TPR)测试结果分析第35-36页
     ·扫描电镜(SEM)测试分析第36-37页
   ·本章结论第37-38页
第三章 金属氧化物MO_x(M=Mn,Co,Sn,Zn)对于CeO_2/CuO催化剂的改性作用第38-50页
   ·引言第38-39页
   ·实验部分第39-40页
     ·催化剂的制备第39-40页
       ·试剂与设备第39页
       ·催化剂的制备第39-40页
     ·催化剂的表征第40页
       ·催化剂的部分表征测试第40页
       ·透射电子显微镜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测试第40页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测试第40页
   ·结果讨论第40-48页
     ·催化剂的活性测试结果分析第40-41页
     ·催化剂结构性质测试结果分析第41-44页
     ·程序升温还原(TPR)测试结果分析第44页
     ·扫描电镜(SEM)测试结果分析第44-46页
     ·透射电镜(TEM)及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测试结果分析第46-47页
     ·MnO_2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第47-48页
   ·结论第48-50页
第四章 金属氧化物MO_x(M=Fe,Co,Ni)对于CeO_2-CuO催化剂的改性作用第50-71页
   ·引言第50-51页
   ·实验部分第51-52页
     ·催化剂的制备第51-52页
       ·试剂和设备第51页
       ·催化剂的制备第51-52页
     ·催化剂的表征第52页
       ·催化剂的部分表征测试第52页
       ·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测试第52页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第52页
   ·结果讨论第52-69页
     ·催化剂的活性测试结果分析第52-53页
     ·X射线粉末衍射(XRD)测试结果分析第53-54页
     ·N_2吸脱附测试(BET)结果分析第54-56页
     ·程序升温还原测试(TPR)结果分析第56-57页
     ·扫描电镜(SEM)测试结果分析第57-59页
     ·透射电镜(TEM )测试结果分析第59页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结果分析第59-63页
     ·NiO/CeO_2-CuO催化剂反应前后XRD和BET测试的对比分析第63页
     ·NiO/CeO_2-CuO催化剂反应前后XPS测试的对比分析第63-66页
     ·NiO/CeO_2-CuO催化剂重现性测试第66-67页
     ·NiO对CeO_2-CuO催化剂促进机理的讨论第67-69页
   ·结论第69-71页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第71-73页
   ·全文总结第71-72页
   ·展望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82页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第82-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多羧酸与多氮杂环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能
下一篇:人工合成的纳豆激酶基因转化甜瓜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