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OS多频带接收机射频前端电路设计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多频带接收机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2页 |
| ·论文的具体内容 | 第12-14页 |
| 第2章 射频接收机基础 | 第14-46页 |
| ·噪声 | 第14-19页 |
| ·白噪声 | 第14-16页 |
| ·射频CMOS集成电路中的噪声源 | 第16-19页 |
| ·噪声系数 | 第19-22页 |
| ·信噪比 | 第20页 |
| ·噪声系数 | 第20-21页 |
| ·多个模块级联 | 第21-22页 |
| ·线性度 | 第22-31页 |
| ·理想的线性 | 第22页 |
| ·实际电路模块的非线性 | 第22页 |
| ·非线性的损害和量化 | 第22-30页 |
| ·非线性的级联 | 第30-31页 |
| ·接收机灵敏度 | 第31-32页 |
| ·接收机典型结构 | 第32-46页 |
| ·超外差接收机 | 第32-35页 |
| ·零中频接收机 | 第35-43页 |
| ·低中频接收机 | 第43-46页 |
| 第3章 低噪声放大器和混频器电路分析 | 第46-70页 |
| ·低噪声放大器的作用 | 第46-47页 |
| ·输入匹配的意义 | 第47页 |
| ·不同匹配结构下的噪声分析 | 第47-60页 |
| ·共源输入端并联50Ω电阻 | 第48页 |
| ·电感源简并共源型 | 第48-53页 |
| ·共源共栅型 | 第53-56页 |
| ·共栅输入型 | 第56-58页 |
| ·电阻负反馈型 | 第58-60页 |
| ·混频器 | 第60-70页 |
| ·混频器的作用 | 第60-64页 |
| ·混频器性能参数 | 第64-65页 |
| ·混频器常用结构 | 第65-70页 |
| 第4章 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 | 第70-102页 |
| ·电流复用型单端转差分双频带低噪声放大器 | 第70-84页 |
| ·双频带接收机结构 | 第70-71页 |
| ·双频带LNA典型结构 | 第71-72页 |
| ·采用的双频带LNA结构 | 第72-73页 |
| ·双频带单转差低噪放的分析 | 第73-81页 |
| ·仿真结果和分析 | 第81-84页 |
| ·宽带噪声消除单转差低噪声放大器 | 第84-93页 |
| ·电路结构 | 第84-86页 |
| ·输入匹配 | 第86-87页 |
| ·噪声系数 | 第87-90页 |
| ·感性负载和电阻负反馈 | 第90-92页 |
| ·仿真结果和对比 | 第92-93页 |
| ·低电压LNA | 第93-102页 |
| ·采用的低电压LNA结构 | 第93-96页 |
| ·电路仿真分析 | 第96-102页 |
| 第5章 多模接收机前端设计 | 第102-116页 |
| ·双模窄带射频前端接收机 | 第102-109页 |
| ·常用窄带接收机的结构 | 第102-103页 |
| ·所采用的结构 | 第103-105页 |
| ·双频带接收机性能与分析 | 第105-109页 |
| ·宽带直接下变频接收机 | 第109-116页 |
| ·接收机具体结构 | 第109-113页 |
| ·下变频接收机性能与分析 | 第113-116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6-118页 |
| ·总结 | 第116页 |
| ·展望 | 第116-11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8-124页 |
| 致谢 | 第124-126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