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转形问题在A体系架构内的百年徘徊 | 第9-39页 |
一、转形问题的“史前史”:恩格斯的提醒和马克思的解法 | 第10-12页 |
二、转形步骤内在逻辑的争论:从鲍特凯维兹到斯威齐的三部门模型 | 第12-20页 |
三、从三部门到多部门:转形问题的一般化 | 第20-29页 |
四、转形问题的现代表述及其遗产:置盐信雄和森岛通夫的“马克思基本定理” | 第29-31页 |
五、“不必要的迂回”和“橡皮擦”:萨缪尔森、斯蒂德曼对劳动价值论的彻底否定 | 第31-33页 |
六、转形问题的A体系:给定的实物工资量假设及其后果 | 第33-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第二章 B体系与马克思的转形理论 | 第39-56页 |
一、劳动价值论的“新解释”:对A体系的突破 | 第40-44页 |
二、“新解释”和转形问题 | 第44-47页 |
三、平均利润率不变的解法:张忠任等人的研究 | 第47-50页 |
四、转形问题B体系:数理的综合 | 第50-52页 |
五、小结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第三章 “实物工资向量”批判 | 第56-77页 |
一、新解释对实物工资向量的批判 | 第56-60页 |
二、张忠任对问题的理解 | 第60-64页 |
三、荣兆梓分析“百年难题”的症结 | 第64-66页 |
四、古典经济学工资理论的遗产 | 第66-70页 |
五、马克思和斯拉法的工资理论 | 第70-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第四章 利用B体系计算的理论基础 | 第77-100页 |
一、计算思路 | 第78-82页 |
二、活劳动的性质 | 第82-84页 |
三、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 | 第84-88页 |
四、一个马克思主义国民核算体系的数例 | 第88-97页 |
五、小结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0页 |
第五章 运用中国投入产出表的实际计算 | 第100-123页 |
一、文献回顾 | 第100-107页 |
(一) 使用价格量进行计算的文献 | 第101-102页 |
(二) 使用时间量进行计算的文献 | 第102-107页 |
二、利用B体系的理论模型对中国数据的计量 | 第107-119页 |
三、小结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3页 |
第六章 应用与总结 | 第123-131页 |
一、主流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利润率 | 第123-124页 |
二、数据和结果 | 第124-128页 |
三、总结与展望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