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0-16页 |
|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第10-11页 |
| ·塔东地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1-13页 |
|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4页 |
| ·完成工作量 | 第14-15页 |
| ·主要认识及创新点 | 第15-16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22页 |
| ·区域构造演化 | 第16-17页 |
| ·地层发育特征 | 第17-22页 |
| ·震旦系 | 第17-18页 |
| ·寒武系 | 第18页 |
| ·奥陶系 | 第18页 |
| ·志留系 | 第18-19页 |
| ·泥盆系 | 第19页 |
| ·石炭系 | 第19页 |
| ·二叠系 | 第19-20页 |
| ·三叠系 | 第20页 |
| ·侏罗系 | 第20-22页 |
| 第3章 物源分析 | 第22-29页 |
| ·碎屑矿物组成及平面分布特征 | 第22-23页 |
| ·砂岩骨架成分与大地构造背景 | 第23-25页 |
| ·阴极发光特征 | 第25页 |
| ·重矿物特征 | 第25-28页 |
| ·砂岩成分成熟度特征 | 第28-29页 |
| 第4章 层序地层学研究 | 第29-46页 |
| ·层序地层学原理及主要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 ·时频分析技术 | 第29-30页 |
| ·塔东地区应用实例 | 第30-31页 |
| ·志留系层序地层划分 | 第31-44页 |
| ·层序界面识别标志 | 第32-35页 |
| ·单井层序特征 | 第35-40页 |
| ·连井层序对比层序划分 | 第40-44页 |
| ·层序格架内地层分布特征 | 第44-46页 |
| 第5章 沉积相研究 | 第46-80页 |
| ·沉积相标志 | 第47-59页 |
| ·辫状河三角洲 | 第47-51页 |
| ·无障壁海岸相 | 第51-55页 |
| ·有障壁海岸相 | 第55-59页 |
| ·测井相标志 | 第59-61页 |
| ·辫状河三角洲 | 第59-60页 |
| ·无障壁海岸相及浅海陆棚相 | 第60页 |
| ·有障壁海岸相 | 第60-61页 |
| ·地震相标志 | 第61-63页 |
| ·辫状河三角洲 | 第61-62页 |
| ·无障壁海岸相 | 第62页 |
| ·有障壁海岸相 | 第62-63页 |
| ·单井岩心相分析 | 第63-67页 |
| ·维马 1 井岩心相分析 | 第63-64页 |
| ·满参 1 井单井相分析 | 第64-65页 |
| ·满参 2 井单井相分析 | 第65-66页 |
| ·满东 1 井单井相分析 | 第66-67页 |
| ·剖面沉积相分析 | 第67-72页 |
| ·满东 2-满东 1 井-草 1 井 SE-NW 向剖面 | 第67-68页 |
| ·满南 1 井-满参 2 井-满参 1 井-草 1 井 S-N 向剖面 | 第68-70页 |
| ·顺 9 井-满参 2 井-满东 2 井-英南 2 井 E-W 向剖面 | 第70-71页 |
| ·顺 9 井-满参 1 井-满东 1 井-维马 1 井-向阳村-孔雀河二号背斜 E-W 向剖面 | 第71-72页 |
| ·平面沉积相分析 | 第72-80页 |
| ·塔东地区地震相分布 | 第72-74页 |
| ·沉积相平面分布特征 | 第74-80页 |
| 第6章 结论与认识 | 第80-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 附录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