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课题由来、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采空区探测及模型构建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采场回采指标计算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采场回采数值分析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思路 | 第18-20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大爆破采场回采数值分析 | 第21-39页 |
·采场回采数值分析方法 | 第21-23页 |
·FLAC~(3D)基本原理与特征 | 第21-22页 |
·数值计算方法 | 第22-23页 |
·数值模型构建 | 第23-29页 |
·前处理模型构建 | 第23-25页 |
·FLAC~(3D)数值计算模型 | 第25-26页 |
·本构模型 | 第26-27页 |
·力学参数确定 | 第27页 |
·初始应力和边界条件 | 第27-28页 |
·监测点布置 | 第28-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8页 |
·应力分析 | 第29-32页 |
·位移分析 | 第32-36页 |
·塑性区分析 | 第36-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采场空区探测与模型构建 | 第39-57页 |
·采场空区三维探测及模型构建 | 第39-46页 |
·CMS系统工作基本原理 | 第39页 |
·采场空区三维探测及模型构建方法 | 第39-45页 |
·探测空区分布 | 第45-46页 |
·采场回采指标可视化计算相关模型构建 | 第46-56页 |
·采场概况 | 第47-48页 |
·采场地质矿界的确定 | 第48-49页 |
·下部硐室模型构建 | 第49页 |
·充填体边界面模型构建 | 第49-51页 |
·采场矿界面模型构建 | 第51页 |
·采场中部夹石模型构建 | 第51-52页 |
·切割天井模型构建 | 第52-54页 |
·回采设计单元模型构建 | 第54-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矿柱采场回采指标可视化计算 | 第57-70页 |
·矿柱回采指标可视化计算方法 | 第57-67页 |
·矿柱采场回采指标计算基本思路 | 第57-58页 |
·矿柱采场回采总体积计算 | 第58-59页 |
·矿柱采场空区内存留量计算 | 第59-61页 |
·矿柱采场采下废石量计算 | 第61-62页 |
·矿柱采场采下充填体量计算 | 第62-64页 |
·矿柱采场采下纯矿石量计算 | 第64页 |
·矿柱采场欠挖矿石量计算 | 第64-65页 |
·矿柱采场回采总量计算 | 第65-66页 |
·矿柱采场回采损失率和贫化率计算 | 第66-67页 |
·矿柱采场采场回采指标汇总 | 第67页 |
·数值模拟分析结果验证分析 | 第67-68页 |
·矿柱采场回采指标结果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矿房采场回采指标可视化计算 | 第70-81页 |
·矿房回采指标可视化计算方法 | 第70-78页 |
·矿房采场回采指标计算基本思路 | 第70-71页 |
·矿房采场空区模型和回采指标可视化计算相关模型构建 | 第71页 |
·矿房采场回采总体积计算 | 第71-72页 |
·矿房采场空区内存留量计算 | 第72页 |
·矿房采场采下废石量计算 | 第72-74页 |
·矿房采场超挖矿石量计算 | 第74-75页 |
·矿房采场欠挖矿石量计算 | 第75-76页 |
·矿房采场采下纯矿石量计算 | 第76页 |
·矿房采场回采总量计算 | 第76页 |
·矿房采场回采损失率和贫化率计算 | 第76-77页 |
·矿房采场采场回采指标汇总 | 第77-78页 |
·矿房采场回采指标结果 | 第78-79页 |
·矿房与矿柱采场回采指标计算差异分析 | 第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81-82页 |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82页 |
·研究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