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4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30页 |
·矿用机车牵引的同类技术方案对比 | 第15-19页 |
·永磁同步电机牵引控制系统高性能控制策略 | 第19-20页 |
·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 | 第20-28页 |
·永磁电机转子初始位置检测 | 第28-30页 |
·低开关频率下的高性能电流环控制 | 第30页 |
·矿用电机车牵引控制存在的关键问题 | 第30-32页 |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32-34页 |
第二章 永磁同步电机中高速运行的原理、模型及控制方法研究 | 第34-46页 |
·引言 | 第34-35页 |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 | 第35-36页 |
·无传感器控制方法 | 第36-40页 |
·基于锁相环(PLL)原理的转子位置估计 | 第36-38页 |
·基于静态补偿电压模型(SCVM)的转子位置估计 | 第38-40页 |
·仿真结果 | 第40-45页 |
·基于锁相环(PLL)原理的转子位置估计 | 第41-43页 |
·基于静态补偿电压模型(SCVM)的转子位置估计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第三章 适用于低速运行的无位置传感器永磁同步电机控制 | 第46-60页 |
·引言 | 第46-47页 |
·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高频简化方程 | 第47-48页 |
·无传感器控制方案 | 第48-51页 |
·高频脉振电压注入法 | 第48-50页 |
·高频旋转电压注入法 | 第50-51页 |
·转子位置和转速观测器 | 第51-53页 |
·仿真结果 | 第53-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第四章 降低开关频率的永磁同步电机复矢量控制方法 | 第60-78页 |
·引言 | 第60-61页 |
·永磁同步电机模型 | 第61-65页 |
·基于复矢量的 PMSM 模型 | 第61-62页 |
·逆变器驱动 PMSM 的离散模型 | 第62-65页 |
·离散电流调节器设计 | 第65-72页 |
·不考虑延迟补偿的离散 PI 电流调节器 | 第65-67页 |
·考虑延迟补偿的离散 PI 电流调节器 | 第67-68页 |
·离散复矢量电流调节器 | 第68-70页 |
·基于直接设计法的离散复矢量电流调节器 | 第70-72页 |
·仿真结果 | 第72-77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第五章 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基于高频电压注入的初始位置检测 | 第78-90页 |
·引言 | 第78-79页 |
·内插式永磁电机饱和效应 | 第79-80页 |
·基于高频电压注入的 IPMSM 初始位置检测 | 第80-84页 |
·基于高频脉振电压注入法的初始位置检测 | 第81-83页 |
·基于高频旋转电压注入法的初始位置检测 | 第83-84页 |
·位置观测 | 第84-85页 |
·仿真结果 | 第85-89页 |
·结论 | 第89-90页 |
第六章 基于永磁同步电机的矿用机车牵引试验研究 | 第90-107页 |
·永磁同步牵引电动机 | 第90-92页 |
·控制系统实现 | 第92-98页 |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实现 | 第92-94页 |
·TSB 系列矿用电机车用隔爆型调速装置 | 第94-96页 |
·CTY 系列、CTL 系列蓄电池式永磁同步电机车 | 第96-98页 |
·煤矿防爆特殊型电机车牵引关键技术和试验结果 | 第98-104页 |
·所涉及的关键技术 | 第98-99页 |
·系统试验结果 | 第99-104页 |
·技术水平和难度、创新点 | 第104-107页 |
·技术水平和难度 | 第104-105页 |
·技术创新之处 | 第105页 |
·推广应用的前景 | 第105-107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07-111页 |
·结论 | 第107-109页 |
·展望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9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19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申请和授权的专利 | 第119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奖项 | 第119-120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第120-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