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引言 | 第10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生态系统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生态学理论基础 | 第12-13页 |
| ·生物多样性原理 | 第12页 |
| ·生态系统理论 | 第12-13页 |
| ·生态农业原理 | 第13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湖南省现阶段作物生产的生态概况 | 第15-22页 |
| ·湖南省作物生产现状 | 第15-19页 |
| ·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 第15页 |
| ·作物播种面积的年际动态 | 第15-16页 |
| ·作物总产的年际动态 | 第16-17页 |
| ·作物单产水平年际动态剖析 | 第17页 |
| ·作物经济收益年际动态剖析 | 第17-18页 |
| ·作物生产空间布局 | 第18页 |
| ·作物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投入 | 第18-19页 |
| ·湖南省作物生产生态资源 | 第19-20页 |
| ·湖南省作物种类的区域分布 | 第20-21页 |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湖南省现阶段生产经济效益评估 | 第22-34页 |
| ·指标权重的确定的方法 | 第22-23页 |
| ·经济指标权重分析 | 第23-27页 |
| ·生态环境指标权重的结果与分析 | 第24-25页 |
| ·社会经济指标权重的结果与分析 | 第25-26页 |
| ·生态经济指标权重综合排序 | 第26-27页 |
| ·评价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27-31页 |
| ·评价指标数据标准化方法 | 第28-29页 |
| ·评价指标数据标准化结果 | 第29-31页 |
| ·经济效益评估 | 第31-32页 |
| ·经济效益评估方法 | 第31页 |
| ·经济效益评估结果 | 第31-32页 |
| ·评估结论 | 第32-34页 |
| 第四章 基于稻、鹅共作有机生产模式的能值评估试验 | 第34-41页 |
| ·试验方法 | 第34-36页 |
| ·“稻鹅共作”有机农业模式(模式Ⅰ) | 第34页 |
| ·稻麦轮作常规生产模(模式Ⅱ) | 第34页 |
| ·能值分析 | 第34-35页 |
| ·主要的能值指标计算方法 | 第35-3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6-39页 |
| ·不同模式投入能值结构差异性分析 | 第36-38页 |
| ·主要能值指标比较 | 第38-39页 |
| ·生态经济效益分析 | 第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 第五章 基于经济效益评估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 第41-50页 |
| ·湖南省主要农作物生产持续发展战略原则 | 第41-42页 |
| ·公平性原则 | 第41页 |
| ·持续性原则 | 第41-42页 |
| ·协调性原则 | 第42页 |
| ·效益性原则 | 第42页 |
| ·统筹性原则 | 第42页 |
| ·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 | 第42页 |
| ·基于经济效益评估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 第42-46页 |
| ·推行生态政策,强化农民生态意识 | 第43-44页 |
| ·制定规划方案,提高生态农业潜质 | 第44页 |
| ·建设生态产业,普及生态农业,提升经济效益 | 第44页 |
| ·调作物生态结构,提高生态效益 | 第44页 |
| ·调整作物生产结构布局,提高资源利用率 | 第44-45页 |
| ·大力发展绿箱政策,降低负面效应 | 第45-46页 |
| ·鼓励经济增长,追求综合效益 | 第46页 |
| ·降低环境负载率,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 第46页 |
| ·基于经济效益评估的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 第46-48页 |
| ·构建适度的标准作物湖南省作物生态与经济效益评估系统 | 第46-47页 |
| ·强化产业与资源的耦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第47页 |
| ·全面实现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 | 第47-48页 |
| ·增加湖南省现阶段的作物生产区域竞争力 | 第48页 |
| ·优化其他发展环境 | 第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第六章 总结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作者简历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