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灾后街区重建系统的研究--以日本大槌町为例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1章 绪论第8-24页
   ·课题研究的背景第8-19页
     ·历史上建筑作为多元媒介的经验第8-15页
     ·东日本大地震暴露开发建造单方面强势的问题第15-17页
     ·以建筑作为多元媒介实现复兴的重要意义第17-19页
   ·研究范围的界定与相关概念第19-22页
     ·研究范围第19页
       ·_研究区域第19页
       ·_研究内容第19页
     ·研究相关概念第19-22页
   ·课题的研究方法与框架第22-24页
     ·研究方法第22-23页
     ·研究框架第23-24页
第2章 居民对重建要求与以建筑作为多元媒介的必要性第24-28页
   ·居民对重建街区要求第24-27页
     ·考虑地形与历史文化第24-25页
     ·促进新组社区居民的多种交流第25-26页
     ·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第26页
     ·让居民参与重建活动及分享成果第26-27页
   ·以建筑作为多元媒介的必要性第27-28页
第3章 以建筑作为多元媒介实现复兴街区的理论体系第28-48页
   ·以金融驱动型开发建设产生的问题第28-37页
   ·“设计文化交流”驱动型开发建设的优势第37页
   ·实现复兴街区理论体系的四大要素第37-46页
     ·设计文化交流第39-41页
     ·“资金”第41-44页
     ·“媒体”第44-45页
     ·“协调机构”第45-46页
   ·小结-要素与工作内容总表第46-48页
第4章 根据复兴街区理论体系进行分析实践经验总结第48-83页
   ·实践 1_2011 年荷兰,东北复兴国际设计 Studio第48-56页
     ·无居民与政府未参与设计第48-50页
     ·资金不足第50-51页
     ·媒体未发挥作用第51-52页
     ·无协调机构-增加学生工作量-第52-53页
     ·小结-从失败中学习第53-56页
   ·实践 2_2012 年大槌町,东北复兴中日设计 Studio第56-75页
     ·以无形遗产文化为中心进行设计第56-63页
     ·资金不稳定第63-65页
     ·开发媒体尝试性参与第65-71页
       ·创建说明书第66-67页
       ·Google Earth 连接第67页
       ·安全保护功能第67-68页
       ·气候与地形等基础信息第68-69页
       ·试验网站的优点与缺点第69-71页
     ·经验不足的协调机构第71-72页
     ·小结-在混乱中疏理第72-75页
   ·实践 3_2013 年大槌町,东北复兴中日设计 Studio第75-83页
     ·对理想街区进行多方考虑以设计来进行协调第75-77页
     ·通过公益信托来稳定资金第77-78页
     ·改善媒体作用第78-79页
     ·协调机构进入现场第79-80页
     ·小结-理论体系经进一步完善第80-83页
第5章 结论第83-85页
   ·研究总结-理论体系实践性的发现第83页
   ·需进一步开展的工作-理论体系统的定式化第83-85页
参考文献第85-87页
致谢第87-89页
附录第89-132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碳纳米管(CNTs)水泥砂浆复合材料实验研究
下一篇:高轴压比钢骨高强混凝土角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