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7页 |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前言 | 第11-12页 |
| 第一部分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 第12-29页 |
| 1.目的 | 第12页 |
| 2.对象与方法 | 第12-13页 |
| ·对象 | 第12页 |
| ·方法 | 第12-13页 |
| ·调查方法及工具 | 第12-13页 |
| ·统计分析 | 第13页 |
| ·质量控制 | 第13页 |
| 3.结果 | 第13-25页 |
| ·基本情况 | 第13-16页 |
| ·性别年龄 | 第13-14页 |
| ·其他人口学特征 | 第14-16页 |
| ·儿童行为问题检出情况 | 第16-18页 |
| ·不同性别、年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情况 | 第16-17页 |
| ·不同性别各因子评分情况 | 第17-18页 |
| ·有无行为问题儿童气质维度得分比较 | 第18页 |
| ·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8-25页 |
| ·儿童行为问题的单因素分析 | 第18-19页 |
| ·儿童行为问题的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 第19-21页 |
|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 | 第21-25页 |
| 4.讨论 | 第25-29页 |
| ·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 | 第25页 |
| ·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 | 第25-28页 |
| ·母孕期情况 | 第25-26页 |
| ·家庭环境 | 第26-27页 |
| ·儿童气质 | 第27-28页 |
| ·社会风气 | 第28页 |
| ·结构方程模型的优势 | 第28-29页 |
| 第二部分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早期干预模式研究 | 第29-37页 |
| 1.目的 | 第29页 |
| 2.对象与方法 | 第29-31页 |
| ·对象 | 第29页 |
| ·方法 | 第29-31页 |
| ·干预方法 | 第29-30页 |
| ·干预效果评价 | 第30页 |
| ·统计分析 | 第30页 |
| ·质量控制 | 第30页 |
| ·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 3.结果 | 第31-34页 |
| ·基本情况 | 第31页 |
| ·两组儿童干预前后行为问题粗分的比较 | 第31-32页 |
| ·两组儿童干预前后各行为因子得分的比较 | 第32-34页 |
| ·干预效果评价 | 第34页 |
| ·干预过程评价 | 第34页 |
| ·干预结果评价 | 第34页 |
| 4.讨论 | 第34-37页 |
| ·干预活动效果评价 | 第34-36页 |
| ·干预模式对儿童的影响 | 第34-35页 |
| ·干预模式对幼儿家长的影响 | 第35页 |
| ·干预模式对幼儿教师的影响 | 第35-36页 |
| ·基于气质干预模式探索 | 第36页 |
| ·“家园互动”干预模式的可行性 | 第36-37页 |
| 结论 | 第37页 |
| 研究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3页 |
| 综述 | 第43-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6页 |
| 附录一:儿童行为问题调查表 | 第56-60页 |
| 附录二:儿童气质量表 | 第60-63页 |
| 附录三:儿童一般情况调查表 | 第63-67页 |
| 附录四:观察记录样例 | 第67-70页 |
| 附录五:在校发表论文情况 | 第70-71页 |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