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BM-CFS3模型的三峡库区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计量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41页 |
·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33页 |
·森林碳循环模型的发展 | 第20-21页 |
·森林碳循环模型的分类 | 第21-23页 |
·森林碳循环模型的结构 | 第23-25页 |
·区域尺度的典型森林碳循环模型研究 | 第25-32页 |
·森林碳循环模型的发展趋势 | 第32-33页 |
·我国在森林碳循环模型和碳计量方面的研究进展 | 第33-38页 |
·主要进展 | 第33-36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36-38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38-39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8-39页 |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39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9-41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41-46页 |
·地理位置 | 第41页 |
·植被 | 第41-44页 |
·气候 | 第44-45页 |
·土壤 | 第45-46页 |
第三章 加拿大碳收支模型CBM-CFS3 | 第46-57页 |
·CBM-CFS3模型的发展与特点 | 第47-48页 |
·CBM-CFS3模型的基本原理 | 第48-57页 |
·模型结构 | 第48-50页 |
·模型中的碳库构成 | 第50-52页 |
·模型参数系统 | 第52-53页 |
·数据要求 | 第53-56页 |
·数据输出 | 第56-57页 |
第四章 林分年龄-蓄积生长曲线表的编制 | 第57-65页 |
·材料来源 | 第57-58页 |
·生长模型方法 | 第58-60页 |
·结果分析 | 第60-62页 |
·讨论 | 第62-65页 |
·林分生长曲线的作用 | 第62-64页 |
·林分生长曲线的适用性 | 第64-65页 |
第五章 蓄积-生物量转换参数的估计 | 第65-80页 |
·材料来源 | 第66-68页 |
·CBM-CFS3的生物量模型结构 | 第68-69页 |
·蓄积-生物量转换参数的算法 | 第69-72页 |
·结果分析 | 第72-77页 |
·蓄积—生物量转换参数 | 第72-73页 |
·林木器官生物量比例参数 | 第73-74页 |
·精度检验结果 | 第74-77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77-80页 |
·模型的合理性 | 第77-78页 |
·模型参数的适用性 | 第78页 |
·森林中的其它生物量部分 | 第78-79页 |
·地下生物量及其动态 | 第79-80页 |
第六章 凋落物分解与死有机质碳库 | 第80-96页 |
·生物量周转与凋落物转移 | 第80-83页 |
·死有机质碳库的碳输入 | 第80-81页 |
·生物量周转和凋落物转移参数 | 第81-83页 |
·DOM碳库中的凋落物分解过程 | 第83-89页 |
·CBM-CFS3的凋落物分解模型 | 第83-86页 |
·凋落物分解参数 | 第86-89页 |
·死有机质库的模型初始化 | 第89-90页 |
·三峡库区各森林类型DOM碳库的碳储量及碳密度 | 第90-94页 |
·各森林类型的DOM碳库的碳储量 | 第91-92页 |
·各森林类型的DOM碳库的碳密度 | 第92-94页 |
·讨论 | 第94-96页 |
·凋落物输入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 第94页 |
·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因子 | 第94-96页 |
第七章 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与生产力 | 第96-110页 |
·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 | 第96-100页 |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组成 | 第96-97页 |
·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碳密度 | 第97-100页 |
·森林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 第100-104页 |
·森林生态系统NPP与NEP的模型方法 | 第100-102页 |
·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的NPP和NEP | 第102-104页 |
·模型模拟结果的比较性检验 | 第104-106页 |
·讨论 | 第106-110页 |
·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对碳汇的贡献 | 第106页 |
·模型模拟方法的优势 | 第106-107页 |
·CBM-CFS3模型的局限性 | 第107-108页 |
·CBM-CFS3模型的不确定性 | 第108-110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0-113页 |
·总结 | 第110-111页 |
·展望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6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126-127页 |
致谢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