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8页 |
| 缩略词表 | 第8-9页 |
| 摘要 | 第9-10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 ·牡丹组织培养研究概述 | 第10-15页 |
| ·牡丹组织培养品种的选择 | 第10-11页 |
| ·外植体的选择与灭菌 | 第11-13页 |
| ·胚培养 | 第11-12页 |
| ·芽培养 | 第12页 |
| ·叶柄、叶片培养 | 第12页 |
| ·茎尖培养 | 第12-13页 |
| ·花粉、花药培养 | 第13页 |
| ·根韧皮部培养 | 第13页 |
| ·基本培养基及植物生长调节物质 | 第13-14页 |
| ·基本培养基 | 第13-14页 |
|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 | 第14页 |
| ·培养条件 | 第14-15页 |
| ·植物体细胞胚诱导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 ·影响植物体细胞胚发生的因素 | 第15-18页 |
| ·植物基因型 | 第15-16页 |
| ·外植体种类 | 第16页 |
| ·培养基种类及成分 | 第16-17页 |
|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 | 第17页 |
| ·培养条件 | 第17-18页 |
| ·酶活性对体细胞胚发生的影响 | 第18页 |
| ·牡丹愈伤组织诱导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 ·牡丹体细胞胚诱导研究进展 | 第19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19-21页 |
| 2 引言 | 第21-22页 |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2-27页 |
| ·试验材料与设备 | 第22页 |
|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 ·试验设备 | 第22页 |
| ·试验方法 | 第22-26页 |
| ·外植体的选择及处理 | 第22页 |
| ·启动培养 | 第22页 |
| ·诱导愈伤组织培养 | 第22-23页 |
| ·愈伤组织增殖培养 | 第23页 |
| ·愈伤组织褐化率及褐变度的统计 | 第23页 |
| ·不同光质及比例对牡丹愈伤组织增殖的影响 | 第23-24页 |
| ·不同光质及比例对牡丹愈伤组织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24-25页 |
|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24页 |
|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第24页 |
|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24页 |
| ·总酚含量的测定 | 第24-25页 |
|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测定 | 第25页 |
|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 第25页 |
| ·细胞信号转导因子 H_2O_2浓度对牡丹胚性愈伤组织转化过程中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25-26页 |
|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 第25页 |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 第25页 |
|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 | 第25-26页 |
| ·解剖学观察 | 第26页 |
| ·数据处理 | 第26-27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7-38页 |
| ·不同品种褐变率与褐变度的比较 | 第27页 |
| ·不同光质及比例对牡丹愈伤组织增殖的影响 | 第27-28页 |
| ·LED 不同光质比例对愈伤组织增重的影响 | 第27-28页 |
| ·CCFL 不同光质比愈伤组织增重的影响 | 第28页 |
| ·不同光质及比例诱导牡丹愈伤组织过程中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28-35页 |
| ·不同光质及比例对牡丹‘凤丹白’愈伤组织叶绿素的影响 | 第28-30页 |
| ·LED 光质比例对牡丹‘凤丹白’愈伤组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 ·CCFL 光质比例对牡丹‘凤丹白’愈伤组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 ·不同光质及比例对牡丹‘凤丹白’愈伤组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 ·LED 光质比例对牡丹‘凤丹白’愈伤组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30页 |
| ·CCFL 光质比例对牡丹‘凤丹白’愈伤组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 ·不同光质及比例对牡丹‘凤丹白’愈伤组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 ·LED 光质比例对牡丹‘凤丹白’愈伤组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31页 |
| ·CCFL 光质比例对牡丹‘凤丹白’愈伤组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 ·不同光质及比例对牡丹‘凤丹白’愈伤组织多酚含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 ·LED 不同光质比例对牡丹‘凤丹白’愈伤组织总酚含量的影响 | 第32页 |
| ·CCFL 不同光质比例对牡丹‘凤丹白’愈伤组织总酚含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 ·不同光质及比例对牡丹‘凤丹白’愈伤组织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 | 第33-34页 |
| ·LED 光质比例对牡丹‘凤丹白’愈伤组织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33页 |
| ·CCFL 光质比例对牡丹‘凤丹白’愈伤组织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33-34页 |
| ·不同光质及比例对牡丹‘凤丹白’愈伤组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 ·LED 光质比例对牡丹‘凤丹白’愈伤组织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第34页 |
| ·CCFL 光质比例对牡丹‘凤丹白’愈伤组织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 ·细胞信号转导因子 H_2O_2浓度对牡丹胚性愈伤组织转化过程中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35-37页 |
| ·H_2O_2浓度对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 ·H_2O_2浓度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第36页 |
| ·H_2O_2浓度对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 第36-37页 |
| ·细胞信号转导因子 H_2O_2浓度对牡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37-38页 |
| 5 结论与讨论 | 第38-41页 |
| ·不同光质及比例对牡丹愈伤组织增殖的影响 | 第38页 |
| ·不同光质及比例对牡丹愈伤组织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38-39页 |
| ·牡丹愈伤组织增殖时总酚含量及 PPO、POD 酶活性 | 第39-40页 |
| ·细胞信号转导因子 H_2O_2浓度对牡丹愈伤组织转化过程中酶活性的影响 | 第40页 |
| ·细胞信号转导因子 H_2O_2浓度对牡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 ABSTRACT | 第45-47页 |
| 附图 | 第47-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