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2页 |
| ·酪氨酸酶的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 ·酪氨酸酶抑制剂的研究概况 | 第14-17页 |
| ·酪氨酸酶抑制剂的主要来源 | 第14-16页 |
| ·酪氨酸酶抑制剂的应用 | 第16-17页 |
| ·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简介及应用 | 第17-22页 |
| ·抗原表位分析与新型疫苗开发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 ·在抗体工程中的应用 | 第19-21页 |
| ·在筛选多肽类药物和酶抑制剂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 ·脂质体的研究概况 | 第22-30页 |
| ·脂质体的分类 | 第22-23页 |
|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 第23-24页 |
| ·脂质体在载药系统中的应用 | 第24-27页 |
| ·脂质体技术在化妆品制剂中的应用 | 第27-30页 |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30-32页 |
| 第二章 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筛选酪氨酸酶抑制剂 | 第32-43页 |
| ·引言 | 第32页 |
| ·实验部分 | 第32-34页 |
| ·原料与试剂 | 第32页 |
| ·主要仪器 | 第32-34页 |
| ·主要培养基和溶液的配置 | 第34页 |
| ·实验方法 | 第34-39页 |
| ·靶分子的包被 | 第34-35页 |
| ·宿主菌ER 2738的活化及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35页 |
| ·第一轮淘洗程序 | 第35-36页 |
| ·第一轮洗脱物的滴度测试 | 第36页 |
| ·第一轮洗脱物的扩增 | 第36-37页 |
| ·第一轮扩增物的滴度测试 | 第37页 |
| ·第二,三轮淘洗程序 | 第37页 |
| ·噬菌斑的扩增 | 第37-38页 |
| ·ELISA鉴定重组噬菌体对靶分子的结合 | 第38页 |
| ·DNA测序 | 第38-3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9-42页 |
| ·酪氨酸酶分子特异性结合的噬菌体的富集 | 第39-40页 |
| ·ELISA鉴定重组噬菌体对酪氨酸酶分子的亲和力 | 第40-41页 |
| ·酪氨酸酶分子高亲和力噬菌体外源多肽序列的测定 | 第4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三章 7AAP对酪氨酸酶抑制动力学及对体外黑素细胞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 第43-56页 |
| ·引言 | 第4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 ·原料与试剂 | 第43-44页 |
| ·主要仪器 | 第44页 |
| ·实验方法 | 第44-47页 |
| ·酪氨酸酶酶液的制备及其活力测定 | 第44-45页 |
| ·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动力学分析 | 第45页 |
| ·7AAP对A375黑色素瘤细胞黑素生成的影响 | 第45-4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7-55页 |
| ·7AAP对酪氨酸酶单酚酶的影响 | 第47-48页 |
| ·7AAP对酪氨酸酶二酚酶的影响 | 第48-50页 |
| ·7AAP对酪氨酸酶二酚酶抑制作用机理 | 第50-51页 |
| ·7AAP对酪氨酸酶二酚酶抑制作用动力学分析 | 第51-53页 |
| ·7AAP对黑素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 ·7AAP对黑色素瘤细胞黑素生成和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 | 第54-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四章 载7AAP柔性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 | 第56-71页 |
| ·引言 | 第56页 |
|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56页 |
| ·原料与试剂 | 第56页 |
| ·主要仪器 | 第56页 |
| ·实验方法 | 第56-61页 |
| ·7AAP脂质体的制备 | 第56-58页 |
| ·游离药物与脂质体的分离及包封率的测定 | 第58-59页 |
| ·脂质体物理性质的表征 | 第59-60页 |
| ·透皮扩散实验 | 第60-6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1-69页 |
| ·Zeta电位 | 第61页 |
| ·不同制备方法对7AAP脂质体粒径的影响 | 第61-63页 |
| ·7AAP脂质体回收率,包封率的测定结果 | 第63-66页 |
| ·不同浓度表面活性剂对脂质体变形性的影响 | 第66-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83页 |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申请情况 | 第83-85页 |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