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小麦赤霉病的分布与危害 | 第11-12页 |
·小麦赤霉病的分布 | 第11页 |
·小麦赤霉病的危害 | 第11-12页 |
·小麦赤霉病研究概况 | 第12-16页 |
·小麦赤霉病病原菌 | 第12页 |
·抗性作物的筛选 | 第12页 |
·小麦赤霉病预测预报技术研究 | 第12页 |
·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及菌株抗药性的研究 | 第12-13页 |
·小麦赤霉病菌菌群多样性研究 | 第13-14页 |
·小麦赤霉病菌产毒素类型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2 引言 | 第16-17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7-31页 |
·安徽省小麦赤霉病菌的 PCR-RFLP 分子鉴定及分布图绘制 | 第17-21页 |
·供试菌株 | 第17页 |
·试验试剂及仪器 | 第17-19页 |
·种群类型 PCR-RFLP 鉴定 | 第19-21页 |
·分布图的绘制 | 第21页 |
·小麦赤霉菌菌群分布与前茬作物旱作水作(水稻、玉米)的关系 | 第21-23页 |
·供试菌株 | 第21页 |
·试验试剂及仪器 | 第21-23页 |
·种群类型 PCR-RFLP 鉴定 | 第23页 |
·结果分析 | 第23页 |
·安徽省小麦赤霉产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类型分子鉴定 | 第23-26页 |
·供试菌株 | 第23页 |
·试验试剂及仪器 | 第23-25页 |
·毒素类型 PCR-RFLP 鉴定 | 第25-26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26页 |
·RT-PCR 检测小麦赤霉病菌含量曲线制作 | 第26-29页 |
·供试菌株 | 第26页 |
·试验试剂及仪器 | 第26-28页 |
·RT-PCR 检测小麦赤霉病菌含量标准曲线制作 | 第28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28-29页 |
·南陵赤霉菌株的鉴定及相关生长特性研究 | 第29-31页 |
·供试菌株 | 第29页 |
·真菌 ITS 鉴定及 PCR-RFLP 鉴定 | 第29页 |
·菌丝生长速率,产色素量与产色素速度的测定 | 第29-30页 |
·病原菌产孢量与产孢速度的测定 | 第30页 |
·病原菌致病力的测定 | 第30-31页 |
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1-43页 |
·安徽省小麦赤霉菌菌群分布 | 第31-34页 |
·菌群的 PCR-RFLP 鉴定 | 第31-32页 |
·分子鉴定结果 | 第32-34页 |
·小麦赤霉病原菌菌群分布与前茬作物旱作水作(水稻玉米)的关系分析 | 第34-35页 |
·安徽小麦赤霉产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类型分子鉴定 | 第35-39页 |
·菌株的 PCR-RFLP 鉴定 | 第35-36页 |
·菌株鉴定结果 | 第36-39页 |
·RT-PCR 法检测小麦赤霉菌含量的探讨 | 第39-40页 |
·Tri5 基因片段克隆 | 第39页 |
·RT-PCR 及标准曲线拟合 | 第39-40页 |
·南陵赤霉菌菌株的鉴定及相关生长特性研究 | 第40-43页 |
·真菌 ITS 鉴定及 PCR-RFLP 鉴定结果 | 第40-42页 |
·菌丝生长速率,产色素量与产色素速度,产孢量与产孢速度及其致病力的测定 | 第42-43页 |
5 讨论 | 第43-44页 |
·安徽省小麦赤霉菌菌株 PCR-RFLP 分子鉴定及分布图绘制 | 第43页 |
·小麦赤霉菌菌群分布与前茬作物旱作水作(水稻玉米)的关系 | 第43页 |
·安徽省小麦赤霉产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类型分子鉴定 | 第43页 |
·RT-PCR 检测小麦赤霉病菌含量曲线制作 | 第43页 |
·南陵赤霉菌株的鉴定及相关生长特性研究 | 第43-44页 |
6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页 |
[附]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