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钢热连轧精轧板形优化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9-22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课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板形的概念及表现形式 | 第10-13页 |
·板形的描述 | 第11-13页 |
·板形的表现形式 | 第13页 |
·板形控制的发展阶段 | 第13-15页 |
·第一阶段(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 | 第13-14页 |
·第二阶段(20 世纪 60 年代) | 第14页 |
·第三阶段(20 世纪 70~80 年代) | 第14页 |
·第四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 | 第14-15页 |
·板形控制技术的研究 | 第15-21页 |
·液压弯辊技术 | 第15-16页 |
·轧辊横移和交叉技术 | 第16-20页 |
·轧辊辊形技术 | 第20-21页 |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2 辊系变形理论的研究 | 第22-33页 |
·辊系弹性变形理论的研究 | 第22-25页 |
·梁的弯曲及其挠度曲线方程 | 第22-23页 |
·弹性基础梁理论 | 第23-24页 |
·半无限体模型用于轧辊弹性压扁时的修正 | 第24-25页 |
·辊系弹性变形常用计算方法 | 第25-28页 |
·四辊轧机简支梁模型 | 第25-26页 |
·影响函数法 | 第26-28页 |
·辊系弹性变形的有限单元法 | 第28页 |
·轧辊热膨胀的研究 | 第28-30页 |
·国内外热膨胀的研究现状 | 第30页 |
·轧辊磨损的研究 | 第30-31页 |
·工作辊磨损 | 第31页 |
·支撑辊磨损 | 第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3 板形控制策略的研究 | 第33-38页 |
·带钢平直的条件 | 第33-34页 |
·Shohet 判别式 | 第34-35页 |
·板形控制策略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4 影响板形的因素及调控性能分析 | 第38-45页 |
·影响板形的因素 | 第38页 |
·板形调控性能分析 | 第38-44页 |
·轧制力对板形的影响 | 第39-41页 |
·弯辊力对板形的影响 | 第41-42页 |
·来料凸度对板形的影响 | 第42-43页 |
·轧辊原始辊形凸度对板形的影响 | 第43页 |
·窜辊对板形的影响 | 第43页 |
·轧辊热凸度对板形的影响 | 第43页 |
·轧辊接触状态对板形的影响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5 新钢板形控制技术优化研究及现场应用 | 第45-72页 |
·工程概述及主要工艺设备介绍 | 第45-47页 |
·工程概述 | 第45页 |
·主要工艺设备介绍 | 第45-47页 |
·辊型曲线优化研究及应用 | 第47-56页 |
·精轧工作辊辊型曲线优化研究及应用 | 第47-52页 |
·精轧支撑辊辊型曲线优化研究及应用 | 第52-56页 |
·精轧工作辊及支撑辊辊型优化后的应用效果 | 第56页 |
·负荷分配法的研究 | 第56-63页 |
·应用 函数方法的必要性分析 | 第57页 |
·函数方法的负荷分配数学模型 | 第57-58页 |
·新钢应用 函数的必要性分析 | 第58-63页 |
·函数法在现场的实际应用 | 第63-69页 |
·板形和板厚的闭环控制 | 第63-64页 |
·板形刚度方程的推导 | 第64页 |
·q 的计算公式 | 第64-65页 |
·板凸度和平直度的闭环控制的实现 | 第65-69页 |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69-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6 结论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