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9-22页 |
| ·药用真菌概述 | 第9页 |
| ·药用真菌生产方法 | 第9-11页 |
| ·人工栽培法 | 第9-10页 |
| ·固体发酵法 | 第10页 |
| ·液体发酵法 | 第10-11页 |
| ·液体发酵法生产药用真菌 | 第11-16页 |
| ·生物本身营养层面—培养基优化 | 第11-12页 |
| ·发酵过程工艺控制层面 | 第12-16页 |
| ·桑黄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 ·桑黄简介 | 第16-17页 |
| ·桑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0-22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响应面法优化桑黄发酵培养基 | 第22-36页 |
| ·前言 | 第2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6页 |
| ·菌种 | 第22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22-24页 |
| ·培养基 | 第24页 |
| ·培养方法 | 第24-25页 |
| ·分析方法 | 第25页 |
| ·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6-35页 |
| ·全波长扫描结果 | 第26-27页 |
| ·芦丁标准曲线 | 第27-28页 |
| ·单因素实验 | 第28-31页 |
| ·Plackett-Burman Design 设计 | 第31-32页 |
|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分析实验 | 第32-35页 |
| ·实验模型验证 | 第35页 |
| ·小结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桑黄黄酮发酵条件优化 | 第36-43页 |
| ·前言 | 第36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6-38页 |
| ·菌种 | 第36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36页 |
| ·培养基和培养方法 | 第36页 |
| ·分析方法 | 第36-37页 |
|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8-42页 |
| ·pH 值的影响 | 第38页 |
| ·接种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 ·溶氧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 ·培养温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 ·发酵时间的影响 | 第41页 |
| ·种龄的影响 | 第41-42页 |
| ·小结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桑黄黄酮的生物合成代谢调控研究 | 第43-54页 |
| ·前言 | 第43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43-45页 |
| ·菌种 | 第43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43页 |
| ·培养基和培养方法 | 第43-44页 |
| ·分析方法 | 第44页 |
| ·实验方法 | 第44-4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5-52页 |
| ·前体的添加对黄酮产量的影响 | 第45-48页 |
| ·非生物诱导剂添加对黄酮产量的影响 | 第48-50页 |
| ·两种诱导剂协同作用 | 第50-52页 |
| ·结论 | 第52-54页 |
| 第五章 两相培养法在桑黄黄酮发酵中的应用 | 第54-60页 |
| ·前言 | 第54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54-57页 |
| ·菌种 | 第54页 |
| ·仪器和试剂 | 第54-55页 |
| ·培养基和培养方法 | 第55页 |
| ·分析方法 | 第55页 |
| ·实验方法 | 第55-5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7-59页 |
| ·大孔吸附树脂性能研究 | 第57页 |
| ·两相培养法的初步探索 | 第57-58页 |
| ·树脂加样量的优化 | 第58页 |
| ·树脂添加时间的优化 | 第58-59页 |
| ·结论 | 第59-60页 |
| 结论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提交的学术论文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