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6页 |
·狂犬病流行病学 | 第13-16页 |
·狂犬病病毒 | 第16-19页 |
·狂犬病病毒的分类 | 第16-18页 |
·狂犬病病毒的分子生物学 | 第18-19页 |
·单克隆抗体在狂犬病研究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狂犬病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20-25页 |
·狂犬病病毒抗原诊断技术 | 第21-22页 |
·狂犬病病毒核酸诊断技术 | 第22-23页 |
·抗体检测技术 | 第23-25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二章 狂犬病病毒主要结构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26-41页 |
·实验材料 | 第26-29页 |
·实验动物、细胞、菌株及毒株 | 第26页 |
·主要试剂 | 第26页 |
·主要实验器材 | 第26-27页 |
·主要溶液及其配方 | 第27-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5页 |
·免疫原的制备及筛选方法的建立 | 第29页 |
·制备脾细胞用 BALB/c 小鼠的免疫程序 | 第29-30页 |
·免疫小鼠血清抗体效价的测定 | 第30页 |
·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 第30-32页 |
·融合细胞的选择性培养和单克隆抗体筛选检测 | 第32页 |
·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有限稀释法) | 第32-33页 |
·杂交瘤细胞的冻存与复苏 | 第33页 |
·单克隆抗体的鉴定 | 第33-34页 |
·杂交瘤细胞的抗体分泌稳定性检测 | 第34-35页 |
·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制备 | 第35页 |
·实验结果 | 第35-40页 |
·免疫小鼠的血清抗体效价测定 | 第35页 |
·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 第35-36页 |
·单克隆抗体的亚类鉴定 | 第36页 |
·单克隆抗体的抗原结合特性分析 | 第36-37页 |
·单克隆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分析 | 第37页 |
·单克隆抗体的核型分析 | 第37-38页 |
·单克隆抗体腹水效价的测定及其纯化 | 第38-40页 |
·杂交瘤细胞的抗体分泌稳定性检测 | 第40页 |
·讨论 | 第40-41页 |
第三章 狂犬病病毒糖蛋白(G)单克隆抗体的抗原表位分析 | 第41-5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8页 |
·实验材料 | 第41-43页 |
·实验方法 | 第43-48页 |
·实验结果 | 第48-52页 |
·病毒体外扩增结果 | 第48页 |
·G 基因亚克隆片段的 PCR 结果 | 第48-49页 |
·重组表达质粒双酶切鉴定结果 | 第49-50页 |
·亚克隆片段的诱导表达 | 第50页 |
·重组蛋白的 Western Blot 鉴定 | 第50-51页 |
·6B10 株单克隆抗体抗原表位分析 | 第51-52页 |
·讨论 | 第52-54页 |
第四章 狂犬病病毒基质蛋白(M)的原核表达及 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54-6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4-59页 |
·病毒和血清样品 | 第54页 |
·菌种、载体及试剂 | 第54页 |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54-56页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56页 |
·RV LEP-Flury 株 M 基因的扩增、克隆及测序 | 第56-57页 |
·重组表达质粒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与鉴定 | 第57-58页 |
·间接 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58页 |
·以 M 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的间接 ELISA 检测方法与以 P 蛋白作为包被抗原的间接 ELISA 检测方法进行比较 | 第58-59页 |
·实验结果 | 第59-63页 |
·RV M 基因的扩增、克隆及测序 | 第59-60页 |
·重组表达质粒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与鉴定 | 第60-63页 |
·间接 ELISA 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 | 第63页 |
·以 M 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的间接 ELISA 检测方法与以 P 蛋白作为包被抗原的间接 ELISA 检测方法进行比较 | 第63页 |
·讨论 | 第63-65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作者简历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