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不透水面规划控制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6-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18页
   ·研究背景第10-13页
     ·不透水面的肆意蔓延引发的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第10-11页
     ·西方国家逐步制定了系统化的规划管理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第11页
     ·我国在宏观及微观层面已经针对不透水面采取了相关的规划控制措施第11-12页
     ·我国中观尺度的法定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尚缺乏针对不透水面规划控制的相关研究和实践第12-13页
   ·研究的目的意义第13-14页
     ·研究的目的第13页
     ·研究的意义第13-14页
   ·相关概念界定第14-15页
     ·城市不透水面第14页
     ·TIA 与 DCIA第14-15页
     ·雨水生态管理和雨水生态管理设施第15页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第15-18页
     ·研究方法第15-16页
     ·论文框架第16-18页
第2章 相关研究及实践进展第18-36页
   ·国内外相关研究第18-26页
     ·不透水面对城市水文环境的影响及其特点第18-21页
     ·不透水面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特点第21-22页
     ·不透水面的规划控制技术方法的演变过程及发展趋势第22-26页
   ·国内外实践进展第26-32页
     ·美国第26-29页
     ·德国第29-30页
     ·新西兰第30-32页
     ·国内实践进展第32页
   ·本章小结第32-36页
     ·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和启示第32-33页
     ·国内外实践进展总结和启示第33-36页
第3章 控规中不透水面规划控制的体系框架第36-48页
   ·不透水面规划控制的理论基础第36-40页
     ·低影响开发理论第36-37页
     ·精明增长理论第37-38页
     ·生态网络理论第38-39页
     ·生态补偿理论第39-40页
   ·控规中不透水面规划控制的内涵第40-43页
     ·地位与作用第40-41页
     ·目标及实施路径第41-42页
     ·主要内容第42-43页
   ·控规中的不透水面规划控制体系构建第43-47页
     ·基本原则第43页
     ·体系框架第43-47页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4章 规划设计阶段控规中不透水面规划控制策略第48-80页
   ·传统控规在规划设计中对水文生态的忽视第48页
     ·传统控规的规划过程忽视自然水文循环的相关分析第48页
     ·缺乏保护自然水文循环的不透水面规划控制策略体系第48页
   ·设计前期规划过程的完善策略第48-53页
     ·增加自然水文条件分析环节第50-51页
     ·增加土壤透水性分析环节第51-52页
     ·完善不透水面规划控制目标第52-53页
   ·用地规划中的不透水面控制策略第53-59页
     ·雨水生态格网的设计第55-56页
     ·集约化的城市用地布局第56-59页
   ·交通系统规划中的不透水面控制策略第59-71页
     ·绿色小街区交通网络设计第60-67页
     ·削减道路红线宽度第67-68页
     ·交叉口收窄式渠化第68-69页
     ·结合雨水生态管理的道路断面设计第69-70页
     ·减少停车占地、共享停车设施第70-71页
   ·绿地系统规划中的不透水面控制策略第71-75页
     ·结合水文要素的生态绿地网络设计第72-73页
     ·创建多功能复合绿地第73-75页
   ·雨水工程规划中的不透水面控制策略第75-79页
     ·雨水生态管理流程第76-77页
     ·生态雨水工程的系统构建第77-78页
     ·生态雨水工程规划的技术流程第78-79页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5章 控规中不透水面规划控制的指标设置策略第80-94页
   ·控规中不透水面控制指标设置总体思路与框架第80-81页
     ·总体思路第80页
     ·指标分类第80-81页
     ·指标构成框架第81页
   ·用地规划中的指标设置第81-86页
     ·容积率指标的优化第82-83页
     ·公共设施可达性指标的设置第83-84页
     ·可透水面积率指标的设置第84-86页
   ·交通系统规划中的指标设置第86-87页
     ·公共交通覆盖率指标的设置第86页
     ·共享停车位指标的设置第86-87页
   ·绿地系统规划中的指标设置第87-89页
     ·绿容率指标的设置第88-89页
     ·每百平米绿地面积的乔木量指标的设置第89页
     ·绿色屋顶指数指标的设置第89页
   ·雨水工程规划中的指标设置第89-92页
     ·雨水流量控制指标的设置第90-92页
     ·雨水水质控制指标的设置第92页
   ·本章小结第92-94页
第6章 控规中不透水面规划控制的实施管理策略第94-104页
   ·实施管理的总体思路与框架第94-95页
   ·建立基于水文生态的控规实施管理模式第95-97页
     ·建设区划与水文生态区划的分层叠加控制第95-96页
     ·因区施控,合理确定控制内容及控制指标第96页
     ·严格的分期开发控制第96-97页
   ·建立改善城市透水性的容积率奖励机制第97-100页
     ·利用容积率奖励机制增加可透水面积的途径第97-98页
     ·改善透水性的容积率奖励方法第98-100页
   ·制定城市不透水面规划控制的实施技术导则第100-102页
     ·导则制定的目标要求第100-101页
     ·导则编制的主要内容第101-102页
   ·本章小结第102-104页
第7章 结语第104-106页
   ·主要研究结论第104-105页
   ·待解决问题及研究视野的拓展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2-114页
致谢第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中的保护区划问题研究
下一篇:再生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