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一、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页 |
二、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三、 主要观点 | 第11-12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一) 内容分析法 | 第12页 |
(二) 比较研究法 | 第12页 |
(三) 文献探讨法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多元化背景下中国当代建筑的传统文化缺失 | 第14-20页 |
一、 多元化背景下中国当代建筑的现状 | 第14-17页 |
(一) 趋同的现代城市建筑缺乏精神内涵 | 第14-15页 |
(二) 各类仿古建筑的兴起 | 第15-16页 |
(三) 大规模的旧城改造 | 第16-17页 |
二、 当代中国建筑中传统文化缺失的表现 | 第17-20页 |
(一) 形式上看——传统建筑格局的改变 | 第17-18页 |
(二) 地域特色上看——缺失历史文化内涵的城市建筑 | 第18-20页 |
第三章 当代中国建筑中的传统文化精神的回归 | 第20-30页 |
一、 中国传统建筑中礼制思想与人文精神的探讨 | 第20-22页 |
(一) 探讨礼制思想的继承性 | 第20-21页 |
(二) 探讨人文精神的回归 | 第21-22页 |
二、 如何回归当代中国建筑中的人文精神 | 第22-26页 |
(一) 传统造园思想的回归 | 第22-24页 |
(二) 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回归 | 第24-25页 |
(三) 用现代建筑语言表达传统文化的内涵 | 第25-26页 |
三、 本土建筑师对传统与现代之路的探索 | 第26-30页 |
(一) 对传统建筑的改造与保护 | 第26-27页 |
(二) 对传统元素进行现代手法的处理和运用 | 第27-30页 |
第四章 王澍建筑作品中传统文化精神的回归 | 第30-38页 |
一、 用现代建筑语言表达传统文化内涵 | 第30-32页 |
(一) 在建筑中营造归属感和历史感 | 第30页 |
(二) 传统元素的运用传达建筑的传统意蕴 | 第30-32页 |
二、 从王澍作品中解读王澍及其建筑思想 | 第32-38页 |
(一) 形式———追求自然形态的叙事 | 第32-34页 |
(二) 建造——体验与营造 | 第34-35页 |
(三) 思想——“重返自然之道” | 第35-38页 |
第五章 王澍获普利兹克奖的思考和展望 | 第38-42页 |
一、 中国的建筑界需要更多的“文人” | 第38页 |
二、 全新的建筑教育方式 | 第38-42页 |
结语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