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14页 |
| ·真菌与植物的关系及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 ·真菌与植物的关系 | 第10页 |
| ·真菌与植物关系的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 ·真菌菌丝在土壤碳截获和肥力持久性中的作用 | 第11-14页 |
| ·土壤碳截获的重要性 | 第11页 |
| ·土壤肥力持久性对生态系统碳截获的重要性 | 第11-12页 |
| ·真菌在土壤碳截获及土壤肥力保持中的可能作用及研究进展 | 第12页 |
| ·揭示其功能的可能研究思路 | 第12-14页 |
| 2 真菌与林分类型关系的调查 | 第14-23页 |
| ·调查、鉴定方法 | 第14页 |
| ·野外调查 | 第14页 |
| ·鉴定方法 | 第14页 |
| ·调查结果 | 第14-22页 |
| ·不同林型中真菌及生境统计 | 第14-18页 |
| ·真菌彩图及采集地点 | 第18-22页 |
| ·小结 | 第22-23页 |
| 3 有机碳和无机碳对3种真菌胞外酸性磷酸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 第23-30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 ·供试菌株 | 第23页 |
| ·菌根真菌的分离和培养 | 第23-24页 |
| ·不同培养时间、添加有机碳和无机碳对菌丝胞外酶影响的实验设计 | 第24页 |
| ·酸性磷酸酶活性的测定 | 第24页 |
| ·蛋白酶活性的测定 | 第24-25页 |
| ·数据分析 | 第25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5-27页 |
| ·菌丝状态差异及培养时间对菌种胞外酶的影响 | 第25页 |
| ·有机碳(胡敏酸)添加对3种真菌2种酶的影响 | 第25-26页 |
| ·无机碳(碳酸钙)添加对3种真菌2种酶的影响 | 第26-27页 |
| ·讨论 | 第27-28页 |
| ·小结 | 第28-30页 |
| 4 外生菌根真菌菌液对森林暗棕壤及草地退化盐碱地土壤胶体表面结构及组成的影响 | 第30-43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 ·真菌菌丝纯化、培养以及菌液的制备 | 第31页 |
| ·供试土壤及土壤胶体的制备 | 第31-32页 |
| ·激光粒度仪测定 | 第32页 |
| ·原子力电子显微镜观测 | 第32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 | 第32页 |
| ·X射线衍射观测 | 第32页 |
| ·红外光谱观测 | 第32页 |
| ·X射线光电子能谱观测 | 第32-33页 |
| ·数据分析 | 第33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3-40页 |
| ·激光粒径仪结果 | 第33页 |
| ·原子力显微镜结果 | 第33-35页 |
| ·扫描电镜结果 | 第35-36页 |
| ·X射线衍射结果 | 第36-37页 |
| ·红外光谱结果 | 第37-39页 |
| ·X射线光电子能谱结果 | 第39-40页 |
| ·讨论 | 第40-42页 |
| ·小结 | 第42-43页 |
| 5 东北地区10种真菌8种胞外酶活性差异及其对暗棕壤胶体表面结构及组成的影响 | 第43-58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4-47页 |
|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 ·真菌菌丝纯化、培养及酶液的制备 | 第44-45页 |
| ·8种胞外酶活性的测定 | 第45-46页 |
| ·真菌与暗棕壤共培养处理 | 第46-47页 |
| ·数据分析 | 第47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7-54页 |
| ·不同真菌、胞外酶活性的定量分析 | 第47-50页 |
| ·不同真菌、胞外酶活性差异的定性分析及其相关性 | 第50-51页 |
| ·隆纹黑蛋巢菌、铆钉菇与土壤共培养的红外线光谱观察 | 第51-53页 |
| ·隆纹黑蛋巢菌、铆钉菇与土壤共培养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53页 |
| ·隆纹黑蛋巢菌、铆钉菇与土壤共培养的X射线能谱分析 | 第53-54页 |
| ·讨论 | 第54-56页 |
| ·小结 | 第56-58页 |
| 结论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