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光化学烟雾论文

南京北郊地区VOCs及其光化学特征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5页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8-9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9-14页
     ·国外研究进展第9-11页
     ·国内研究进展第11-14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14-15页
第二章 观测技术与方法简介第15-32页
   ·观测时间及站点介绍第15-16页
     ·观测时间第15页
     ·站点介绍第15-16页
   ·观测仪器第16-25页
     ·GC5000挥发性有机物在线气相色谱第16-20页
     ·大气O_3、NO_x和CO浓度监测仪第20-25页
   ·标定仪器及维护第25-30页
     ·DIM 200动态校准器第25-26页
     ·Model 111型零气发生器第26页
     ·MODEL-146i分析仪第26-27页
     ·标定步骤及数据处理第27-30页
   ·OZIPR模式简介第30页
   ·大气VOCs反应活性研究方法第30-32页
第三章 南京北郊大气中痕量挥发性有机物的变化特征第32-49页
   ·南京北郊地区大气VOCs的浓度水平及组成特征第32-36页
   ·南京北郊地区大气VOCs的日变化及季节变化特征第36-38页
   ·南京北郊地区大气VOCs典型个例-晴天和阴天第38-40页
   ·影响南京北郊地区大气VOCs浓度变化的气象因素第40-43页
     ·VOCs浓度与风向/风速关系第40-42页
     ·VOCs浓度与紫外辐射相互关系第42-43页
   ·南京北郊地区大气VOCs反应活性研究第43-47页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四章 典型秋季VOCs、O_3、NO_x及CO强化观测第49-61页
   ·秋季挥发性有机物的变化和组成特征第49-50页
   ·VOCs及其优势物种的日变化特征第50-54页
   ·南京与国内外城市VOCs比较第54-55页
   ·大气VOCs化学反应活性分析第55-58页
   ·臭氧产生过程分析第58-60页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1-63页
   ·本文研究主要结论第61-62页
   ·创新点第62页
   ·展望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7页
作者简介第67-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江苏省经济与环境的空间统计分析
下一篇:模拟增温和酸雨对冬小麦—大豆旱作农田CO2和CH4通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