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 ·引言 | 第8页 |
| ·中高纬大气低频振荡的研究概况 | 第8-12页 |
| ·热带外低频振荡 | 第8-9页 |
| ·北极涛动 | 第9-12页 |
| ·热带大气低频振荡的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4页 |
|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资料和计算方法 | 第16-22页 |
| ·资料 | 第16-17页 |
| ·计算方法 | 第17-22页 |
| ·Butterworth带通滤波 | 第17-18页 |
| ·功率谱估计 | 第18-20页 |
| ·相关系数t检验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北极涛动与北半球热带外季节内振荡因子相互作用 | 第22-32页 |
| ·出发方程与计算方法 | 第22-23页 |
| ·大气角动量方程计算式 | 第22页 |
| ·山脉力矩方程计算式 | 第22-23页 |
| ·大气角动量收支方程计算式 | 第23页 |
| ·北极涛动、大气角动量及其收支、山脉力矩的周期 | 第23-24页 |
| ·北极涛动与大气角动量及其收支、山脉力矩之间的相关关系 | 第24-25页 |
| ·北极涛动高、低指数阶段选取及合成分析 | 第25-29页 |
| ·E—P通量与大气角动量输送之间的联系 | 第29-30页 |
| ·日长变化在各因子中的作用 | 第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 第四章 两大区域地形不稳定与北极涛动相互作用动力学诊断分析 | 第32-38页 |
| ·北半球山脉地形分布 | 第32页 |
| ·准定常行星波垂直分量合成统计分析及合成差值T检验 | 第32-34页 |
| ·喜马拉雅山脉与落基山脉准定常行星波及纬向风合成统计分析 | 第34-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五章 北极涛动与热带季节内振荡相互作用 | 第38-72页 |
| ·热带大气角动量的周期 | 第38页 |
| ·热带纬向大气角动量与北极涛动相关关系 | 第38-39页 |
| ·北极涛动高、低指数阶段热带纬向大气角动量合成统计分析 | 第39-42页 |
| ·区域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与北极涛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 第42-70页 |
| ·MJO指数的选取 | 第42页 |
| ·北极涛动高、低指数阶段MJO在五个区域出现活跃次数统计分析 | 第42-44页 |
| ·西印度洋地区 | 第44-49页 |
| ·中东印度洋地区 | 第49-54页 |
| ·中南半岛地区 | 第54-59页 |
| ·西太平洋地区 | 第59-65页 |
| ·太平洋日界线地区 | 第65-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5页 |
| ·全文总结 | 第72-73页 |
| ·主要结论 | 第72-73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73页 |
| ·研究展望 | 第73-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作者简介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