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21页 |
·黄土物理化学性质在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 | 第14-17页 |
·黄土颗粒几何性质在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光释光测年技术 | 第18-19页 |
·末次冰期-间冰期旋回中气候突变的动力机制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1-30页 |
·研究目标 | 第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黄土高原西北部古季风强度代用指标 | 第21页 |
·黄土高原西北部末次晚冰期以来古季风的时空演变 | 第21页 |
·黄土高原西北部冬季风强度变化周期及趋势 | 第21页 |
·黄土高原西北部气候突变事件的变化机制 | 第21-22页 |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第23-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30页 |
·剖面概况及样品采集 | 第24-25页 |
·样品处理及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古季风演变研究方法 | 第26-30页 |
第三章 季风强度代用指标及其古气候意义 | 第30-56页 |
·靖远、古浪剖面黄土粒度组成的变化特征 | 第30-38页 |
·传统黄土粒级划分标准 | 第30-31页 |
·Mann-Kendall 法进行黄土粒级划分 | 第31-35页 |
·靖远、古浪剖面粒度组成的古气候意义 | 第35-38页 |
·靖远、古浪剖面磁化率的变化特征 | 第38-42页 |
·靖远、古浪剖面的磁学特征 | 第38-40页 |
·磁化率增强机制 | 第40页 |
·磁化率记录的末次晚冰期以来东亚夏季风变化 | 第40-42页 |
·靖远、古浪剖面化学元素含量的变化特征 | 第42-50页 |
·主要元素、微量元素含量随剖面深度的变化曲线 | 第42-47页 |
·Al-标准化元素含量比值的古气候意义 | 第47-50页 |
·靖远、古浪剖面粒度分布分形维数的变化特征 | 第50-54页 |
·靖远、古浪剖面粒度分布分形维数随剖面深度的变化曲线 | 第50-51页 |
·靖远、古浪剖面粒度分布分形维数的古气候意义 | 第51-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黄土高原西北部古季风时间变化特征 | 第56-73页 |
·靖远古季风演变与古气候重建 | 第56-63页 |
·阶段性分析 | 第56-60页 |
·趋势性分析 | 第60-63页 |
·古浪古季风演变与古气候重建 | 第63-71页 |
·阶段性分析 | 第63-67页 |
·趋势性分析 | 第67-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五章 基于小波分析的冬季风变化周期及趋势分析 | 第73-85页 |
·靖远末次晚冰期以来冬季风强度的小波时频分析 | 第73-77页 |
·古浪末次晚冰期以来冬季风强度的小波时频分析 | 第77-83页 |
·冬季风强度小波变换的实部时频特征分析 | 第77-81页 |
·冬季风强度变化周期 | 第81-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六章 靖远、古浪古季风空间变化特征 | 第85-91页 |
·末次晚冰期冬季风强度代用指标的空间分布 | 第85-86页 |
·全新世夏季风强度代用指标的空间分布 | 第86-87页 |
·靖远、古浪黄土堆积环境的空间变化特征 | 第87-88页 |
·靖远、古浪成土发育环境的空间变化特征 | 第88-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七章 黄土高原西北部突变气候事件 | 第91-96页 |
·末次冰期以来全球气候的突变事件 | 第91-92页 |
·Dansgaard-Oeschger 旋回和 Heinrich 事件 | 第91-92页 |
·Younger Dryas 新仙女木事件 | 第92页 |
·靖远、古浪剖面对末次冰期突变气候事件的响应 | 第92-94页 |
·黄土高原西北部末次晚冰期气候突变机制的讨论 | 第94-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八章 结论及问题讨论 | 第96-100页 |
·主要结论 | 第96-98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98-99页 |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9页 |
致谢 | 第109-111页 |
作者简介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