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景观在新农村景观建设中的应用--以江西省婺源县为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2-13页 |
| ·实地调研法 | 第12页 |
| ·文献查阅法 | 第12页 |
| ·归纳演绎法 | 第12页 |
| ·实例例证法 | 第12-13页 |
| ·研究框架 | 第13页 |
| ·研究目的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新农村景观概述 | 第15-24页 |
| ·农村景观的结构组成 | 第15-17页 |
| ·自然景观 | 第15页 |
| ·聚落景观 | 第15-16页 |
| ·生产性景观 | 第16-17页 |
| ·文化性景观 | 第17页 |
| ·农村景观的变化与发展 | 第17-18页 |
| ·新农村景观产生背景 | 第18页 |
| ·新农村景观的基本认识 | 第18-20页 |
| ·新农村景观建设的内涵 | 第20页 |
| ·新农村景观建设的目标 | 第20-21页 |
| ·新农村景观建设原则 | 第21-24页 |
| ·生态优先原则 | 第21页 |
| ·因地制宜原则 | 第21页 |
| ·以人为本原则 | 第21-22页 |
| ·深入挖掘风土文化原则 | 第22页 |
| ·建设与更新原则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新农村景观建设的现状和基本问题 | 第24-29页 |
| ·新农村景观建设的现状 | 第24-26页 |
| ·人地矛盾激化 | 第24页 |
| ·新农村景观建设理论体系尚未成熟 | 第24-25页 |
| ·农村特色的丧失 | 第25页 |
| ·农村基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不到位 | 第25-26页 |
| ·新农村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26-29页 |
| ·自然景观问题 | 第26页 |
| ·村落景观问题 | 第26-27页 |
| ·农业景观问题 | 第27页 |
| ·文化景观问题 | 第27-29页 |
| 第四章 生态景观在新农村景观建设中的应用 | 第29-37页 |
| ·生态景观兴起的原因 | 第29-30页 |
| ·生态景观内涵 | 第30页 |
| ·构建生态景观的意义 | 第30-31页 |
| ·生态景观的构建方法 | 第31-32页 |
| ·倡导生态文明理念 | 第31页 |
| ·保护环境敏感区 | 第31页 |
| ·完善景观结构 | 第31页 |
| ·重视生态农村廊道建设 | 第31-32页 |
| ·突出斑块建设 | 第32页 |
| ·生态工程方法 | 第32页 |
| ·新农村生态景观具体表现 | 第32-35页 |
| ·农村与自然环境 | 第32页 |
| ·农村工业区的建设 | 第32-33页 |
| ·农村居住区建设 | 第33页 |
| ·农村公共建筑的建设 | 第33-34页 |
| ·农村道路、河道建设 | 第34页 |
| ·农村绿地系统建设 | 第34-35页 |
| ·生态景观在新农村景观中的发展趋势探究 | 第35-37页 |
| ·多样化 | 第35页 |
| ·规模化 | 第35页 |
| ·功能化 | 第35-36页 |
| ·生态美学趋势 | 第36-37页 |
| 第五章 构建生态景观的具体实例——江西省婺源县 | 第37-45页 |
| ·婺源县背景分析 | 第37-38页 |
| ·婺源县简介 | 第37页 |
| ·婺源县自然物产 | 第37页 |
| ·婺源县古村落 | 第37-38页 |
| ·婺源县历史 | 第38页 |
| ·婺源县文化 | 第38页 |
| ·婺源县传统礼仪 | 第38页 |
| ·新农村建设前景观现状 | 第38-39页 |
| ·村庄建设 | 第38页 |
| ·农村园林景观建设 | 第38-39页 |
| ·农村建筑 | 第39页 |
| ·婺源县构建生态景观的原则 | 第39-40页 |
| ·适度原则 | 第39页 |
| ·本土原则 | 第39页 |
| ·历史文化与景观共生原则 | 第39页 |
| ·生态景观建设结合新农村发展原则 | 第39-40页 |
| ·婺源县生态景观模式 | 第40-41页 |
| ·农村山区生态景观模式 | 第40页 |
| ·农村丘陵生态景观模式 | 第40页 |
| ·农村滨水之地生态景观模式 | 第40-41页 |
| ·婺源县新农村景观建设具体措施 | 第41-43页 |
| ·提高起点,着力提升新农村景观品味 | 第41页 |
| ·提高标准,着力打造新农村景观精品 | 第41页 |
| ·推进新农村景观建设的道路工程 | 第41-42页 |
| ·对农村中心环境进行集中整治 | 第42页 |
| ·对农村周边环境进行美化 | 第42页 |
| ·展开“花开百村”行动 | 第42-43页 |
| ·通过新农村景观建设后的景观演变 | 第43-45页 |
| ·继承传统,体现地域性 | 第43页 |
| ·尊重历史,凸显生态性 | 第43页 |
| ·注重特色,开拓创新 | 第43-45页 |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作者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