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论文--政治制度论文

协商民主与中国乡村治理的路径探析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1. 导言第13-21页
   ·选题缘由第13-14页
   ·研究意义第14-16页
     ·现实意义第14-15页
     ·理论意义第15-16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0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6-17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7-20页
   ·研究方法第20-21页
2. 协商民主理论概述第21-30页
   ·协商民主的内涵第21-22页
   ·协商民主的内在要求第22-24页
     ·平等与协商第22页
     ·理性与协商第22-23页
     ·公开与协商第23页
     ·决策与协商第23-24页
   ·协商民主的形式第24-25页
   ·中国协商民主的历史演进第25-27页
     ·萌芽阶段第25-26页
     ·发展阶段第26页
     ·确立阶段第26-27页
   ·中西方协商民主比较第27-30页
     ·中西方协商民主的差异性第27-28页
     ·中西方协商民主的共通性第28-30页
3 中国乡村治理概述第30-36页
   ·治理以及乡村治理的概念第30-31页
     ·治理的概念第30页
     ·乡村及乡村治理的概念第30-31页
   ·乡村治理的理论概述第31-36页
     ·乡村治理的主体第32页
     ·中国乡村治理的历史进程第32-36页
4. 现阶段中国乡村治理的困境及原因分析第36-42页
   ·现阶段中国乡村治理的困境第36-39页
     ·政府管理滞后第36-37页
     ·村民自治机制出现问题第37-39页
     ·农民非制度化参与增多第39页
   ·现阶段中国乡村治理困境的原因分析第39-42页
     ·乡镇政府职能履行能力差第40-41页
     ·单纯依靠村民选举不能实现村民自治第41页
     ·农民利益表达渠道不畅第41-42页
5. 乡村治理中协商民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42-52页
   ·乡村治理中协商民主的必要性第42-45页
     ·根本原因:协商民主理论有助于乡村治理的优化第42-44页
     ·直接原因:国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为治理方式的转变提供了重要推力第44-45页
     ·现实原因:社会阶层结构多元化和利益分化的需要第45页
   ·乡村治理中协商民主的可行性第45-49页
     ·中国传统文化为协商民主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第45-46页
     ·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发展协商民主的政治保障第46-48页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协商民主的推广提供了物质和社会基础第48页
     ·从乡村实践的角度来看,具备了发展协商民主的基本条件第48-49页
   ·中国乡村治理中协商民主的成功模式第49-52页
     ·民主决策式第49-50页
     ·民主管理式第50页
     ·民主监督式第50-52页
6. 中国乡村治理的协商民主路径第52-62页
   ·坚持选举民主为主、协商民主为辅的路径选择第52-54页
   ·推进乡村基层民主自治,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协商建设第54-56页
     ·乡镇政府要简政放权,还权于民第54-55页
     ·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在协商民主过程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第55-56页
   ·制度化路径:从偶然性协商到制度化协商第56-59页
     ·建立以村民会议为平台的乡村治理机制第56-57页
     ·确立乡村治理的基本协商民主制度第57-59页
   ·协商民主意识的培养路径第59-60页
     ·重塑乡村行政文化,培养协商精神第59-60页
     ·加强公民教育,培养村民的协商民主意识第60页
   ·深入拓展乡村治理的协商民主形式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5页
后记第65-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居家养老服务对老年人社会网络的影响--以成都市温江区Y社区为例
下一篇: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