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热河谷赤桉和新银合欢人工林碳库特征及其固碳潜力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2页 |
·引言 | 第14-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第17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29页 |
·干热河谷植被研究 | 第17-20页 |
·森林生物量与碳库的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碳汇研究的计量方法 | 第23-26页 |
·影响森林碳储量的因素 | 第26-27页 |
·增加碳汇的方法 | 第27-29页 |
·存在问题及展望 | 第29页 |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第29-30页 |
·研究目标 | 第29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9-30页 |
·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32-37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32页 |
·实验林概况 | 第32页 |
·研究方法 | 第32-35页 |
·标准地调查 | 第32-34页 |
·生物量测定方法 | 第34页 |
·植物样品采集 | 第34页 |
·碳储量计算 | 第34-35页 |
·固碳潜力评估 | 第35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5-37页 |
·生物量模型的建立 | 第35页 |
·生物量空间分布模型 | 第35-36页 |
·生物量蓄积量模型的建立 | 第36页 |
·树干解析与 logistic 生长方程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7-63页 |
·人工林生物量及其空间格局特征 | 第37-46页 |
·平均单株林木生物量及其器官分配 | 第37-38页 |
·林分生物量及其器官分配 | 第38-39页 |
·生物量回归模型 | 第39-40页 |
·人工林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 | 第40-44页 |
·小结 | 第44-46页 |
·人工林碳库特征 | 第46-52页 |
·人工林各器官平均碳含量 | 第46-48页 |
·林分各器官碳密度 | 第48页 |
·林分碳汇价值 | 第48-49页 |
·林分枯落物碳密度 | 第49-50页 |
·林分土壤有机碳密度 | 第50页 |
·小结 | 第50-52页 |
·不同立地条件下两种树种人工林碳库特征 | 第52-56页 |
·不同海拔植被有机碳密度 | 第53页 |
·不同坡度植被有机碳密度 | 第53-54页 |
·不同坡向植被有机碳密度 | 第54-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人工林固碳潜力 | 第56-63页 |
·乔木层生物量-蓄积量回归模型 | 第56页 |
·赤桉和新银合欢生长过程 | 第56-59页 |
·赤桉和新银合欢生长特性 | 第59-60页 |
·赤桉和新银合欢固碳潜力 | 第60-61页 |
·干热河谷赤桉和新银合欢人工林碳汇估算模型 | 第61-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3-7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讨论 | 第65-71页 |
·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 | 第65-67页 |
·人工林空间分布规律特征 | 第67-68页 |
·人工林碳汇特征 | 第68-70页 |
·人工林生长规律特征 | 第70-71页 |
·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3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详细中文摘要 | 第85-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