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本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思路 | 第11-1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页 |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 第11页 |
·主要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第二章 高海拔梯度带地区汽车性能分析 | 第13-22页 |
·代表车型的选取 | 第13-14页 |
·公路运输中主要货运车型的发展趋势分析 | 第13页 |
·进藏公路主要运行车辆车型的调查 | 第13-14页 |
·代表车型的主要技术性能参数 | 第14页 |
·高海拔梯度带地区代表车型动力性能分析 | 第14-21页 |
·海拔高度对橡胶轮胎的影响分析 | 第14-16页 |
·海拔高度对发动机功率的分析 | 第16-18页 |
·高海拔地区空气阻力的变化分析 | 第18-20页 |
·海拔高度对汽车制动能力的影响分析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高海拔梯度带地区高速公路设计车速研究 | 第22-30页 |
·确定设计车速的研究方法 | 第22页 |
·设计车速的定义 | 第22页 |
·国内外设计车速的选取 | 第22页 |
·不同海拔高度下最高车速的理论分析 | 第22-25页 |
·最高车速计算的理论依据 | 第23页 |
·依据发动机功率计算各海拔高度下最高行车速度 | 第23-25页 |
·高海拔梯度带地区合理设计车速的确定 | 第25-29页 |
·四川高速公路设计车速确定 | 第25-27页 |
·运行车速与设计车速关系研究 | 第27-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高海拔梯度带高速公路纵坡坡度和坡长指标研究 | 第30-50页 |
·研究方法 | 第30页 |
·车辆动力因数 D 以及动力特性图的绘制 | 第30-36页 |
·车辆动力特性理论分析 | 第30-31页 |
·matlab2010b 简要介绍 | 第31-33页 |
·绘制动力特性图并确定动力因数 D | 第33-36页 |
·以一定速度运行时的上坡能力分析 | 第36-38页 |
·最高挡上坡能力 | 第36-37页 |
·最低挡上坡能力分析 | 第37-38页 |
·已建公路坡度和坡长对运行车速的影响分析 | 第38-41页 |
·正常行驶状态下,车辆在坡道上的运行速度变化特征 | 第38-41页 |
·代表车型在纵坡段上运行速度的拟定 | 第41页 |
·不同海拔高度下的最大纵坡 | 第41-44页 |
·最大纵坡度计算的理论依据 | 第41-42页 |
·最大纵坡度的理论计算分析 | 第42-44页 |
·最小纵坡简要分析 | 第44页 |
·海拔高度对应纵坡坡长计算 | 第44-48页 |
·最大坡长限制 | 第44-48页 |
·最小坡长限制 | 第48页 |
·连续长坡陡坡组合平均纵坡的确定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高海拔梯度带高速公路平面线形主要指标研究 | 第50-64页 |
·高速公路平面线形设计原则和依据 | 第50-51页 |
·平面线形参数确定的原则 | 第50页 |
·平面线形参数确定的依据 | 第50-51页 |
·圆曲线一般最小半径的确定 | 第51-58页 |
·圆曲线最小半径的研究方法 | 第51-53页 |
·计算车速的确定 | 第53-54页 |
·最小半径的计算 | 第54-58页 |
·回旋线参数的确定 | 第58-62页 |
·回旋线的作用 | 第58-59页 |
·回旋线最小长度的确定 | 第59-60页 |
·回旋线最小长度计算结果 | 第60页 |
·回旋线其他参数的计算 | 第60-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4-68页 |
·主要结论 | 第64-66页 |
·几点建议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