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7-16页 |
·选题缘由 | 第7-8页 |
·研究理论 | 第8-11页 |
·相关学术史综述 | 第11-14页 |
·研究方法及材料来源 | 第14-16页 |
第1章 “坏才刘克学”传说与地域社会 | 第16-25页 |
·传播圈的大致界定 | 第16-17页 |
·儒家文化传统及其上下层分野 | 第17-21页 |
·“坏才刘克学”传说的民间性 | 第21-25页 |
第2章 顺应——“坏才刘克学”传说与儒家文化的渗透 | 第25-32页 |
·孝亲——家庭伦理的核心 | 第25-27页 |
·仁义——社会伦理的准则 | 第27-30页 |
·智——民众永恒的追求 | 第30-32页 |
第3章 叛逆——“坏才刘克学”传说对儒家权威的颠覆企图 | 第32-43页 |
·戏县官 | 第32-34页 |
·“师道”与反学究 | 第34-37页 |
·谁说“男女授受不亲”? | 第37-39页 |
·“俗”与儒雅的抗衡 | 第39-43页 |
结语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附录:“坏才刘克学”传说部分篇目及出处 | 第51-52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2页 |